一天三餐制是怎么来的?
先秦时期,由于农业并不发达,粮食供应不足,一日两餐也不见得能够保证。
《墨子·杂守》中有对士兵守城时粮食消耗的说明,原文如下:
“斗食,终岁三十六石。参食,终岁二十四石。四食,终岁十八石。五食,终岁十四石四斗。六食,终岁十二石。斗食食五升,参食食参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救死之时,日二升者二十日,日三升者三十日,日四升者四十日,如是而民免于九十日之约矣。”
文中可知当时的士兵一日两餐。
至于一日三餐的普及,从文学作品中判断应该是隋唐以后才开始实行。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闲》中有写到 “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其中明确出现午饭一词。
但是即使时至今日,一日两餐也仍未消失,仍然有些地方是一日两餐。
先说结论吧,三餐制在先秦战国就已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自上层社会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但是由于贫富差距的原因,直到目前,依然有少数人是两餐制的。
正文
《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战争时,写齐侯轻敌,狂言“余姑剪灭此而朝食”,以为吃早饭前就可以打败晋国。
《墨子·号令》中也有“餔食皆於署,不得外食”的说法,意思是说(在城市保卫战时)早饭、晚饭都在官署中吃,不可以到外面吃。
餔是第二顿饭,也叫餔时。《说文》解释“餔”为“申时食也”,就是大致在下午四点左右吃第二顿饭。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朝曰饔,夕曰飧。”讲的就是早上一顿饭,下午一顿饭的两餐制。
不过在战国时期,贵族就已经开始实行三餐制了。《战国策》记载:“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意思是读书人一天三顿饭都吃不饱,你的鹅鸭却吃不完。
宋朝以前,多数人一日两餐;宋朝以后,多数人一日三餐。换句话说,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是从宋朝开始过渡的。
不过这个过渡期真是太长。且不说绝大多数宋朝农民和穷苦市民仍然固守着一日两餐的老传统不放,就是到了清朝和民国,还有一些人不吃午饭,只吃早饭和晚饭。
1.jpg
网络配图
嘉庆年间,北京有首竹枝词形容下层旗人,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两餐打发全无事,哪管午中饥与渴。”意思是有些旗人没职事没油水,只靠那点儿钱粮过日子,钱不够花,只能吃早晚两餐,中午再饿也不敢起火做饭。
进入民国,***将军冯玉祥割据河南,有天闲着没事儿,“到前屯走走,问农民每天用几顿饭,他说两顿饭,是一顿稀饭,一顿干饭,均是小米。”
抗战时期,阎锡山在山西推行新政,整饬吏治,甚至要求麾下官员跟农民保持同一生活水准,“饮食定量分配,一日两餐。”
抗战胜利后,成都市民分成两派,一派每天三餐,另一派固守传统,“是只吃两餐的,上午八点前后一餐,下午三点前后一餐,天明即起,二更就睡,不吃午点,也不吃宵夜。”
原始社会,老祖宗们都摘野果子,***野生动物,有没有得吃,能吃多少,什么时间吃都是不固定的,所以那时的人类生活状态可以用饥一顿饱一顿来形容。
进入农耕社会以后,谷物俘获了人类的欢心,成为人类稳定的食物来源,因此,吃饭也规律了起来。甲骨文曾记载商朝时期一日两餐制。那时,人们将一昼夜分为八个时段:旦、大食、大***、中日、昃(ze)、小食、小***、夕。根据名字应该能看出来,这些时段是根据人们的作息活动命名的。旦就是晨起时分,而夕就是睡觉的黑夜。大食小食自然就是吃饭的时间啦。根据学者分析,大食为早8点左右,小食为下午4点左右。因此,能看出商朝的人们是吃两餐的。
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大约西周时期,人们开始把一天平均划分为十二时辰。其中有两个时辰叫“食时”和“哺时”,分别对应的上午7点到9点和下午的3点到5点。
文邹邹的古人还把一日两餐都起了名字,“朝曰饔yong,夕曰飧sun”。还因此有了成语“饔飧不继”,就是指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困苦。
先秦时期的一日两餐制,到了唐朝发生了变化。因为唐朝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平时的活动时间拉长了,因此两顿饭隔得太久会饿,所以就在两餐之间加了一顿点心,这就是午饭的雏形。当然,那时得是有条件的富裕阶层才能享受的。
宋朝开始,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繁荣,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对午餐的需求更明显。不仅如此,因为夜经济发达,很多人还可以吃夜宵。
到了明清以后,汉族基本普及一日三餐。但是清朝统治者还保留了两餐制。康熙帝曾给大臣的朱批中写道:“尔***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因此,一日几餐跟民族习惯还有些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