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楷笔法与晋人笔法如何结合起来学习?
按照题意,魏楷笔法应该是指北朝北碑,而晋人笔法应该是指二王。
其实王羲之的书风在南北朝时已经影响到了北朝,魏碑的民间书法家多多少少也受到了王羲之书风的影响。
北朝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
而南朝南帖书法表情达意已渗入书法家心灵与灵魂,书法成为一种自由生命形式。
必须清楚的是,无论是魏碑还是南帖,两者都是钟繇书系,毕竟钟繇是楷书鼻祖嘛。二者本身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的,不可能一刀切的割裂开来。
钟繇《宣示表》
北朝发展到北齐、北周末魏碑基本销声匿迹而被“二王”书系和隋楷取代。
到隋朝统一,北碑南帖也归于完全融合统一。隋朝书风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是南北朝到唐之间的津梁。
隋朝《董美人碑》
把魏楷笔法和晋人笔法结合起来,首先必须了解这两种笔法的技巧要义,让晋人笔法的***切实服务于魏楷。
魏楷的方笔是独特的特征,也有圆笔,更有方圆兼互的。正是由于这种方笔笔法的特质和存在,所以,人们才把魏楷确认为楷书的一个门类。
至此,我们学习魏楷,首要的要解决方笔技巧问题,这是魏楷笔法技巧的难点所在,也就是解决关键技巧问题。
这里,我们必须提示的是,学习魏楷方笔,千万不能用“唐法解魏法”!
我们提倡的是“用最简捷最轻松的方法写出标准笔形包括变异的笔形”,这种方法才是合理的、科学的方法。
我们尤其注重方笔技巧的训练,也不忽略圆笔的获取,所有这些不仅仅是纯技巧的获得的课题。更重要的是一旦掌握方笔,又通晓圆笔,那么你就得到了打开魏楷仓库的钥匙。有了这钥匙,我们在临帖取法上就十分自如,就少了障碍。当我们笔法训练有素之后进入魏楷体系巡游之际,会发现临绝大多数的东西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触类旁通,就是所谓的贯通,临什么都能上手。
这样的学习理念和训练手段,会引导学员逐渐能够向魏楷的纵深挺进发展。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定势和艺术追求去临帖取法,但是取晋人笔法为上法,也就是在中锋铺豪的前提下,以疾、涩之法行笔,富有节奏感,处处以笔势疾势而书,这就是晋人笔法。
所以,学习魏楷第一要义就是能够掌握晋人笔法的核心技巧,会让您如虎添翼。
魏楷笔法与晋人笔法如何结合学习?这么问,思考有了一定深度了推测题主问的是魏碑的“碑意”与晋人的“帖味”如何融合?
首先,“魏楷”此一说,我不赞同,楷书的范式规例,并纳不下北魏的活脱真味,在我眼里,魏碑大体上属于真书,意思是源心真意的书写,这是我自己的取定,至于真书在书学上怎么划分,别人是怎么认定的,我也没有去了解,书法是十分具有个人体验的技艺,很“个人”的事,即是原来没有“真书”一词,我也会创出“真书”一词方便自己的内心独白。
“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书法技术虽然有一定的蒙蔽性,但他说这一句确是至理名言!当笔法达到可以入取书法真谛的程度,它们就是相通的了,本质是一致的,这种笔法就有了不易的价值,就有了不易的本色,就有了不易的流存可能。【书法传密】致力书法书写技术的挖掘与开发,所以这方面的感受至为深刻。
所以问题里的两种笔法,其实在朴素轨迹上并无对立,只是有在长吁短叹上的用法差异,我这是提供题主思考的方向,具体说明要用以展示之举,在这里不好说。
既然它们的内核是相当,那么就对它们的枝节进行整理对接就是融汇的好办法。比如把碑的整饰刻意砍掉七分,把碑的精进勇猛隐藏四分,这样,把这个具有碑意基因的带着润秀的骨架,注入“晋帖”,令其风韵向着坚崇撑一撑,虽然闲逸减去了一些,但峻毅因此有增啊,此起彼伏,互为作用因果,
大约如此建议,方向细节有赖题主取舍把握。
有哪些感人至深的著名散文值得分享?
对于我来说,中学时期所学的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最感人的,至今读来都令人血脉喷张。文章通过对赴朝参战志愿军几个真实事例的生动描写,反映出志愿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高尚情怀,表现了志愿军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朝鲜人民的无限热爱,对比祖国人民在志愿军勇士的护卫下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得出了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的结论。文章观点鲜明,选材得当,特别是描写松骨峰战斗的段落写实而生动,极具震撼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距文章发表六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潮激荡不已,是建国以来不可多得的上上佳品。
简答。从我参加工作以后,我看的书都是文学方面的书(故事.***散文)。我读过得好散文是朱自清写的《背影》。还有魏巍写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现在我经常抓空看的呼啸的散文集。好的散文里面的句子,有现代诗歌一样的结构。能把真实美景描绘出来。能使读者从心里感受到真实的美。
《况钟的笔》,写活写实写透了笔的高贵,笔的厉害,笔的厚重!不读这篇散文,就不知道为何文人重视笔,武人重视笔,农人重视笔,商人重视笔,就连心术不正之徒也视笔如炬呢!请读散文《况钟的笔》,笔下有黄金!笔下有真情!!笔下有人品!!!
请看散文《请告诉那条小路》――送别一童年伙伴 作者:周朗
"邂逅在人海中,送别于横江渡,你虽返乡心切,我也赶路仓促,然而握别的手谁也不愿松开,你我都忘了今日的旅途,手拉着手,在码头上徘徊踱步,流不尽的滔滔江水呵,是乡情,是乡情的倾诉.....,
走尽了天涯阡陌,爱的还是故乡那条小路,那路旁的流水,那水边缘荫如盖的黄桷树.....,那小路的尽头,有属于我们这群孩子的小小山谷:满地,香覃,
满山,绿竹;欢叫的,是画眉,奔逃的,是野兔。吃的是红桑椹,染紫了嘴唇。裹的是芭蕉叶,浑身碧绿。你曾经抢走我一只小山鼠,我跺着脚在山谷里嚎哭。我曾撕破你的衣服,至今,至今沒有给你缝补......
呵,弯曲的小路!从那里,我们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昔日的淘气和懊恼,如今想起来也是幸福。从那条偏僻的小路,开始了我命运的旅途。你说:你踏遍了千山万岭,高原,峡谷,从未忘记过那条小路,哪怕是牛棚里的岁月,梦里也在那条小路上踟蹰。我说:我流转于山乡小镇,边城,古都,从未忘记过那条小路,即便是身陷囹圄,桎梏下想的也是那条小路。
呵,偏僻的小路,那是我们的起点,从那儿我们走上人生的旅途。
你说:有起点就往前迈步,是途程难免崎岖泥污·.....,我说:返乡时请告诉那条小路,为了过去的失误,为了过去的***,当年在它那儿学步的一个孩子,己经开始跑步-----
《祭十二郎文》这篇文章,历代批评家都说写得好。《古文观止》的选编者,说它“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为“祭文的千古绝调”,即使称赞的过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好文,。好就好在感情真挚,语不惊人,却打动人心。由于韩愈和十二郎特殊的关系,所以它没有一般祭文的俗套与空话,而已质朴的散文,诉说凄苦往事,动荡的生活,生死相别的悲楚,还有身后事的安排——这都是出去肺腑,“情之至者,自然流露为至文。”……人生有一种痛苦是遗憾,韩愈和十二郎虽为叔侄,但是年龄相近。一起长大,和兄弟无异。可以一起读书,一起赶考,一同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而中途十二郎先逝,韩家子嗣凋零。身世凄楚,本想在年老致士的时候,一起回老家,教村中稚子读书,看着子孙满堂,在院里的摇椅上晒太阳,在书房里挥毫泼墨,回忆往事。而如今都成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