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被一个男孩用玩具木剑打了2次,男孩奶奶却说:哥哥让点弟弟!你怎么做?
我儿子上幼儿园中班,每天我去接他的时候,他在学校的各种运动器材上玩耍,久久不愿意离开。我就当他在体育锻炼,也不去催他快点走。
一次,我儿子正在爬类似于单杠的梯子。一个小男生冲过来和我儿子一起玩,他的奶奶跟在后面。
这个小男生几次三番的截断我儿子正在爬的梯子。旁边那么多空梯子他不爬,偏要挡在我儿子前面,明显是故意为之。
我看了看旁边小男孩的奶奶,奶奶慈祥的看着小孙子一次又一次抢占我儿子的梯子。
一开始我忍住没说话,看我儿子怎么做。小男孩抢占了三次,我儿子让了他三次。 等到小男孩抢占第4次的时候,我一字一句清晰的对我儿子说,如果你不想玩了,那就让给别人。如果你还想玩,那就不要让他们了。我们已经让过人家三次,不能再让了!
我继续不理这个奶奶,盯着我儿子的眼睛,一字一句的告诉他,对没有教养的人,我们理都不要理他们!
小男孩的奶奶拉起小男孩,气呼呼的走了!
南京地铁站上,一个身强力壮的大妈试图想让一个小朋友给她让座。小朋友的妈妈义正词严的说,我们买了票的,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一致点赞!
我会直接打一下男孩的奶奶,然后告诉儿子:“奶奶让着妈妈”,同时也告诉男孩的奶奶:“老的让一下小的,要么让你孩子跟我孩子道歉,要么我继续打你”。
在我的认知里,没有说哥哥一定要让弟弟的,凭什么,又为什么,如果是这样,那么老大是不是注定是吃亏的一个呢。
为什么现在熊孩子多,因为像这样的奶奶多,我一直告诉孩子是,不要先动手***,但是同时我也告诉他,要保护好自己,如果你觉得你被侵犯了,你做什么都可以,有什么事妈妈会帮你一起扛。
我在小区里遇到过这样的奶奶,我就是按照上面的方法操作的,很多家长支持我的做法,世界本来就是很公平的,没有谁必须让着谁,有错承认错误,下次不犯就行,学会担当是最重要的。
一个孩子被另一个孩子用玩具木剑打了两次,这说明这个男孩不是无意打的。可是奶奶却说要哥哥让着一点弟弟,我们站在被打的孩子的角度上来看,孩子会有什么感受呢?会不会感到很伤心很受委屈呢?奶奶这种做法是没有尊重孩子的感受的。
成人在对待两个孩子时,都应当保持平等尊重的态度。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受到的教育是要懂得礼让。《孔融让梨》的故事是耳熟能详的。讲的是孔融父亲叫孔融分梨的故事。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后来,父母很自然的认为孩子就应该这样懂得让着对方。
但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和儿子被另一人打的情况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孔融让梨的行为是自发的行为,不是强迫的。而且孩子让梨并没有让自己的身体或心理受到伤害。他是有喜悦感的。如果奶奶叫哥哥让着弟弟,是奶奶要求弟弟去做的行为。我们要关注弟弟的感受。如果弟弟愿意让着哥哥,他自己都不介意,那旁人也无需阻止。如果弟弟并不想让着哥哥,那就要尊重弟弟的感受,不能强迫他让着哥哥。
我们可以来做一个体验活动,当你被别人用木剑打了2次后,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又有什么想法呢?打第一次时,可能是因为不小心打到的。如果再打第二次的话,那可能就是故意的行为了。你还希望别人再打你一次吗?
当奶奶对男孩说,哥哥要让着弟弟的时候,不知道根据是什么呢?当一个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首先成人要对这种不良行为进行纠正,阻止这种***的行为,而不是纵容这种行为。其次,两个孩子是平等的,没有规定哪个孩子一定要让着另一个孩子,因为他们都需要得到归属感。成人不公正的做***导致孩子失去归属感。会抱有你不爱我了的信念。
因此,当儿子被另一个男孩用玩具木剑打了2次后,母亲要询问并接纳孩子的感受。问问孩子:他打了你,你是不是感到很痛?可以与儿子一起找到另一个男孩要求他道歉,要让男孩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要懂得向他人道歉,承担责任。这样也能培养起另一个孩子的责任感。
奶奶不当的做法,无需去理会。并不是老人做的事情都是对的,我们要学会与老人分清心理边界。让老人知道孩子***是不对的,做错了就要向对方道歉,承认错误。
“哥哥让点弟弟”,一个人侵犯了另一个人,不去责怪侵犯者,反而要求被侵犯者原谅。咋一听上去不可思议,蛮不讲理。但仔细琢磨一下,其中蕴含了很深的人生智慧,包含了好多人遗忘或忽略的东西。是一次反思自己,培养孩子的宝贵机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强者,也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强者的心态。强者心态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需要一次次作为强者的体验。
真正的强者是对弱者宽恕,与同辈竞争,不向更强者者屈服,而不是与所有人斤斤计较。
这个***中,如果“哥哥”对“弟弟”用同样的手段还击,就放弃了自己的强者地位,失去了一次体验强者的机会。
道理和规矩的确立是为了社会的秩序,为了参与其中的人能够共同合作,为了事情顺利完成。放到第一位的应该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道理。
一味的讲理是一种刻板和固执,真正的道理应该在实际情况中灵活变通,有助于麻烦的解决,而不是脱离实际情况的教条。
如果是大孩子打了小孩子,需要帮助小孩子讨回公道;如果是同龄孩子,鼓励他还击;如果是小孩子,引导他宽恕。通过不同的选择,可以让孩子学会灵活解决问题,不钻牛角尖。
放下理性,情感才能得到发展。情商的培养和理性的培养是相反的,自己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体验到他人的情感,这些是逻辑推断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