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后,为什么没有被处死?
1938年12月8日,汪精卫打算乘机离开重庆,不巧的是蒋介石从抗战前线返回重庆,并且通知汪精卫到南岸黄山官邸谈话。汪精卫十分不安,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去见蒋介石。与蒋介石会面后,两人陷入了一番激励地争吵,汪精卫坚持对日主和的政策,而蒋介石则坚持抗战到底,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汪精卫回到自己的住所与自己的同党寻思出逃机会,12月18日,汪精卫以演讲为名带着自己老婆陈璧君和曾仲鸣等人乘机飞往昆明,起飞之前,汪精卫还通知自己的心腹陈公博,要求陈公博必须赶到昆明。
汪精卫飞到昆明后,给蒋介石发电报,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要求在昆明多留一天,然后再返回重庆。19日下午,汪精卫一行人乘机逃到越南河内,之后发表***,劝蒋介石投降,并公开叛国投敌,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全国掀起了讨汪运动。
(陈璧君和汪精卫)
谁都没想到,这个曾经的热血少年居然会叛国投敌,当初为了革命,汪精卫可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抱着***去炸摄政王载沣的人。
在天津幽居的载沣心里肯定不是滋味,1910年汪精卫和黄复生等人来到北京刺杀他,不料事情败露,汪精卫等人被清廷逮捕,在狱中,汪精卫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决心,把刺杀的所有罪责都揽在自己和黄复生的身上,这使得肃亲王善耆和摄政王载沣大感意外,最后以“误解朝廷政策”的罪名将其关押,免了汪精卫的死罪,1911年10月清廷释放汪精卫。
载沣肯定想不通当初如此热血的爱国男儿,今天居然叛国投敌,早知现在,载沣当初该定汪精卫一个死罪。
(载沣在香港时的合影)
至于摄政王载沣当时为何不处死汪精卫,其中起大作用的是肃亲王善耆,汪精卫出狱后曾说:“就我命的是肃亲王,每当回忆此事,我总想到清末了不起的政治家。”善耆认为处死汪精卫等人会激起革命党的愤怒,不利用国家局势的发展,载沣则认可善耆的想法。
善耆是皇亲贵族,但他不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从小习武,英武过人,锐意改革,是我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造者之一,他曾说“如果我不是出生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汪精卫被逮捕后,善耆负责审理这个案件,善耆在审案期间看到汪精卫手书的革命书籍和求死决心,心中生了不杀之意,他觉得此时杀几个革命党已经无济于事,不如***取怀柔的政策,他的想法得到了载沣的认可,汪精卫得以免除死罪。
汪精卫之所以没有死在革命成功的前夜,和一位王爷有关。而这位王爷的子孙和汪精卫,在二十年后又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历史的进程。
1910年正月,汪精卫潜入北京意图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后被捕。在等待处决的时候,他写下了著名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但是清廷最终没有杀掉他,甚至还放了他,这和负责本案审理的肃亲王有关。
审案过程中,善耆看到汪精卫的手稿《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之后,感慨万分,遂有了不杀之意。此外,善耆已经预感到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认为此时杀几个革命党人无济于事,不如以怀柔手段对付之。在其力促之下,汪精卫得到从轻发落,仅以“误解朝廷政策”之罪名,被判处永远监禁。不久,又得以释放。
汪精卫入狱期间,善耆多次到狱中看望他,想借机做汪的思想工作,希望能为己所用。但结果是,两人的谈话每次都如一场辩论赛,二人旗鼓相当,谁也说服不了谁。而此时,南方的革命党势力暗流涌动,思想已经逐渐左倾的肃亲王意识到如果手里有一个活着的革命党人质的话,在将来可能出现(也确实出现了)的和谈中会有很大作用。所以,这位刺杀未遂的革命党最终居然就被提前释放了。
辛亥革命后,善耆私下里与人半是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 ”而汪精卫也说: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
十二年后,肃亲王去世。十八年后,他的女儿川岛芳子刺杀了张作霖。二十六年后,汪精卫投敌卖国,成了川岛芳子的战友。这让人不禁感叹,如果当时肃亲王杀了汪精卫,历史又会有何改变呢?
汪精卫年轻时也曾是一腔热血的进步青年,庚子之乱后,官费留学日本,受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同盟会。然而革命的道路非常曲折,让一些革命者意志消沉,对革命丧失了信心。
***在《新民丛报》上撰文称:“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说革命党一些高层就知道躲在海外遥控国内***,享受在前,流血在后。
此时年轻气盛的汪精卫憎恨如僵虫不死一般的清***,更想证明革命党高层不是***所言那种人,他决心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汪精卫和陈璧君、黄复生、喻培伦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
黄复生:早期革命党人,***大王,为做***眼睛被炸瞎、险些丧命。
喻培伦:早期革命党人,***大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出发之前,女朋友沈璧君无以为报,以身相许。
载沣: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爹,光绪死后3岁溥仪即位,载沣晋升为摄政王,当时溥仪年幼,载沣就是实际上大清一把手!
1910年2月10日,法国外交官将***带进北京,汪精卫等租房开个“守真照相馆”作掩护,先由黄复生、喻培伦在载沣回家的必经之路什刹海银锭桥埋下***,由汪精卫握着引爆电线藏进附近阴沟,待载沣上桥,一拉线同归于尽。当两人趁黑埋***的时候,被一位起夜的人发现从而失败,清官顺藤摸瓜,找到照相馆,汪精卫被抓。
刺杀虽然失败,但当时却引发了轩然***,激发了革命者的信心,一时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给腐朽没落的清廷致命一击,汪精卫成为辛亥时代首屈一指的革命“偶像”。
主审汪精卫的肃亲王善耆(川岛芳子的父亲),在法庭上汪精卫抱着必死的决心,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把法庭当成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善耆爱惜汪精卫的才华,说“冤冤相报,何时可了”,就连后来汪精卫自己也说“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
实际上关键还是摄政王载沣,载沣表示“我国正预备立宪,该生等系与***意见不合······该生等躁急过甚,至陷不轨之诛,日后当知自误也。此与常罪不同,为国罹罪,宜从宽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