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碳水计算公式?
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体重(公斤)×运动强度(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运动量)×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是指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消耗的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来说,每公斤体重4-6g碳水化合物是增肌的条件之一,中等强度的增肌者建议每公斤体重5-7克碳水化合物,高强度训练者可达到10克。
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需要根据个人体重、运动强度等因素来调整。
健身后补充碳水怎么计算?
是每公斤体重1克碳水每小时补充。
这个公式是根据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消耗的碳水化合物与体重和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得出的。
例如,一个体重70公斤的人进行一个小时的运动,需要补充70克的碳水化合物。
而如果运动时间为两小时,则需要补充140克碳水化合物。
补充碳水化合物能够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保持运动状态,预防疲劳。
健身后补充碳水需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运动强度来计算。
首先,需要健身后补充碳水是有必要的。
其次,在运动过程中,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水分,而碳水化合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需要适当地补充碳水来恢复身体的能量。
最后,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体重和运动强度来确定。
一般来说,每公斤体重需要补充0.5-1克的碳水化合物,而运动强度越大,需要补充的碳水化合物也会相应增加。
此外,还需要选择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来补充碳水,比如水果、面包、米饭等。
172健身最佳体重?
根据体重和身高的指数来看,最健康的应该是在22~24之间。身高170厘米的人。他的体重应该保持在130斤左右。如果超过了135斤,那么他就偏胖,如果低了120斤,那么他又偏少。
怎么计算训练消耗的热量?
简易公式一:跑步热量(kcal)=体重(kg)×距离(公里)×1.036
如果一个70kg的成年人跑5公里,所消耗的热量大约为362.6千卡。
简易公式二:跑步热量(kcal)=体重(kg)×运动时间(分钟)×指数K
指数K=30 ÷ 速度(分钟/400米)
一小时8公里 K=0.1355,一小时12公里 K=0.17***,一小时15公里 K=0.1875
健身时该如何计算自己的运动量?
普通健身人士,不需要那么专业的设备去测试什么心跳、脉搏啥的。
你只需要在训练后记录:
你今天的训练强度是否能适应?
第二天你的感觉如何?疲劳度如何?
正常的运动时长,一般在1-2小时内。
a.如果你在跑步机上刚跑几步就喘了,证明你平时运动太少,这时你需要把慢跑,改为快步走。走上一段时间后,再调整为慢速跑,再到快速这样。
b.如果你把一整套器材都过了遍,第二天都没啥感觉。天天去练,也没感觉。
那么可以肯定,你的强度不够,而且没有针对性的训练。
如何计算自己的运动量,只能是概算,或凭自己的感觉进行判断。
计算自己的运动量如果要精确计算的话,是比较难的,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一般人很难有这条件,不是搞科学研究,只是为自己运动做判断的话,也没有必要计算的那么精确。根据自己的身体感受去判断就可以了。
比如,有氧运动时运动心率保持在自己最大心率的60-80%就达到了最佳的运动强度,就能很好的对心肺的锻炼,也是最好的减脂状态。以自己的需要运动30分钟以上就可以。运动后不会感到身体疲惫不堪,瞌睡,精神萎靡,肠胃不舒服,呕吐等等,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现象就可以。如果出现上述现象你就可能是运动过量了,应当立即休息,减少运动量。
无氧运动也一样,控制运动不要出现上述不适现象。肌肉的恢复一般时间是48-72小时,如果过了三天了,仍然感到肌肉酸痛难耐,那就运动过量,应该加强营养,休息。
总之,运动量的计算和控制应当以自己的感受为主。因为个体的基因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标准。
无论是体育锻炼还是运动训练,都存在一个合理安排运动量的[_a***_]。
在群众体育锻炼中,锻炼效果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因为运动量过小,不用动员内脏器官的潜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担负下来,这样就达不到提高内脏器官功能的目的,因而锻炼的效果甚微。相反,如果运动量过大,在安排时又缺乏必要的节奏,长此下去就会超过人体生理负荷的极限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锻炼目的,往往还会对锻炼者的健康有不利影响,并对学习或工作造成影响。
怎样安排运动量才算是合适呢?一般可以用客观生理指标的测定和锻炼者的主观感觉来分析,便可知道运动量安排是否合适。
客观生理指标的测定:目前常用指标包括锻炼前后及安静时的脉膊、血压、体重、肺活量、心电图、尿蛋白、血色素等指标。
测量脉搏是最简便易行、且最能反映机体情况的一个指标,如果安静时的脉搏与以往比较是逐渐下降或者不变,则表明机体反应良好,运动量安排合适,并且还有潜力。每分钟脉搏的正常变化幅度为2~6次。如脉搏频率超过10次/分以上,说明机体反应不佳,如无疾病或其它原因,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予以调整。
安静时正常的血压变动范围应在10毫米汞柱以内,体重不超过0.5千克。如血压明显升高,肺活量显著下降,体重持续减轻,且减轻幅度超过正常体重的1/30时,说明运动量有可能安排不当,要引起注意。
健身锻炼时,合理控制运动量是影响运动效果的因素之一。
运动量太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运动量太大:会引起过度疲劳,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自我监测方法:
1、运动时脉搏测试法:一般锻炼者运动后即刻心率不要超过25次/10秒,保持有氧运动水平。
2、根据年龄控制运动量:锻炼者的最高心率值计算公式为:180 - 年龄,健身锻炼者心率不要超值,以免产生对心脏的伤害。
运动性疲劳的自我判定:
1、生理机能判定法:肌力减低,动作协调性下降,特别是完成精细动作时的失误增加。 2、“晨脉”测定法:锻炼后第二天晨脉值较以前增加5次/分钟以上,说明前一天运动量过大应适当减少运动量。
3、主观感觉判定:
锻炼后感头晕、恶心、胸闷、食欲减退、厌恶运动等,说明运动量过大疲劳程度较严重。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