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的过程十分漫长以伴有及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如此狭窄的产道,婴儿是如何出来的?
女人快到分娩的时候,身体机制发生了与正常女人不同。宫颈口打开,盆腔也发生了变化。产道是有弹性的。可以张开,可以收缩。受到挤压,顺利让宝宝出来。老人常比喻,瓜熟自然落地。就是这么个意思
女性的产道是狭长的,并且是有弧度的,并不是直的,所以在分娩的时候胎儿也在不断努力配合着妈妈一起生产。
当宫口打开1-3厘米,阵痛间隔为10分钟左右一次的时候,阵痛持续时间在20-30秒。
这个时候胎儿会逐渐下落,胎儿以侧头的姿势,后脑勺开始进入骨盆,目的就是为了让头最小的部位来配合骨盆最窄的地方。
第二阶段胎胞把产道挤压开的同时胎儿继续前进
这一阶段胎儿是在侧着头的状态下渐渐进入骨盆,为了让自己的头能够配合骨盆的大小,胎宝宝会把自己的头缩起来,用下巴抵住胸口,然后用头前面的羊胎膜形成的胎胞促使胎头下降。
胎胞指的是胎儿头在接近子宫口处完全被卡住之后,胎儿和羊胎膜亲密接触后,羊胎膜的空隙消失,包裹着羊水的羊胎膜前端部分就像一个气球一样。这个“气球”会挤压***,迫使宫口打开。
这个时候产妇的宫口打开在4-8厘米,每隔5-6分钟就会有阵痛出现,持续时间30-40秒。
第三阶段,胎头接触到产道
进入骨盆之后,胎儿会延着产道往下,为了适应产道,胎儿会逐渐改变自己侧身的姿势,会调整成面向妈妈背部,头配合骨产道的出口。
分娩的过程十分漫长以及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如此狭窄的产道,婴儿是如何出来的?
婴儿的出生的准备工作并不是在分娩的那一刻才开始,而是从妈妈们一怀孕就开始了。也就是说婴儿出生时所要骨盆、宫颈、阴道以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很多在准妈妈怀孕时就开始悄悄发生了变化。
1、骨盆
孕妈妈怀孕后,内分泌系统就会发生变化,在孕激素的影响下,骨盆关节韧带会变得松弛,这种改变一般从孕早期就开始了,孕晚期会更严重,这也是很多孕妈妈在孕期会发生耻骨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孕期骨盆关节的韧带变得松弛,在妊娠末期耻骨联合会增宽5mm左右,同时医学研究发现,一般骨盆在妊娠足月时,最大可以移动1.5cm~2.0cm。而且经产妇耻骨联合处可以变得更宽,这也是分娩时胎宝宝能够顺利通过骨产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般来说,初产妇会在孕35、36周左右胎儿会入盆,经产妇会在临产前两周到临产前胎儿入盆,这也是分娩前胎宝宝一个准备动作,是临产前的一个重要信号。
2、宫颈
我们都知道宫颈口打开是胎宝宝正常分娩的一个必要条件,一般宫颈会在临产前一到两周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宫颈管缩短,分泌宫颈粘液栓,当宫颈管平齐时一般很多妈妈就已经发作或者即将发作了,这一时期宫颈口会随着宫缩逐渐打开,帮助宝宝快速通过产道。
3、软产道的变化
通俗的讲,软产道就是胎儿娩出时所要经过的通道,狭窄的软产道主要是由***下段、宫颈、***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这段道路并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弯弯曲曲的。
所以胎儿娩出并非只有准妈妈一人努力,胎宝宝也会蜷缩起来随着软产道的变化而不断用力,努力的来到世间与妈妈相见。
我生过两个宝宝,到现在都记得生孩子时的那种“痛不欲生”,看着宝宝慢慢长大,我有时也会想,女性下面的产道那么狭窄,胎宝宝是如何出来的呢?
一般分娩需要经历4个产程,即第一产程宫颈口扩张,第二产程胎儿娩出,第三产程胎盘娩出,第四产程产后观察两小时。而胎儿要从狭窄的产道出来,大约需要5个步骤。
1、身体蜷缩,使头部与产道出口相匹配
在分娩之前,胎宝宝都需要先“入盆”,然后按照准妈妈骨盆的形状回旋,慢慢把自己的后脑勺钻进骨盆里,接着侧脑也进去,与此同时,准妈妈也会出现阵痛,使宫颈口慢慢打开。
2、奋力挤进产道
当胎宝宝的后脑勺和侧脑都进入骨盆以后,准妈妈的阵痛还在继续,且越来越频繁,这时即将出生的婴儿会和妈妈一起努力,他们会把自己的下巴锁起来,顶在胸口的位置,然后整个身体蜷缩在一起,继续沿着产道向前冲。
3、身体侧转,逐渐朝向准妈妈的背部
随着准妈妈宫颈口的不断扩张,等开到大概7~8指左右,胎宝宝会把头侧着身体做缓慢的旋转,直到朝向准妈妈的背部为止。当然,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准妈妈疼痛难忍,其实胎宝宝也要拼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