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诗句中的典故和化用算抄袭吗?
谢悟空邀!
不仅不算,而且可以理解为对原诗的推崇和致敬。记得去年回答一个类似的问题,找不到原贴了,便按回忆重新写一下。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张志和名作《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苏东坡《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黄山谷《鹧鸪天》
就这个问题,我发表一下我个人的意见:
适当运用典故和化用前贤的诗句,这不仅不是抄袭,而且是对原诗的推崇和光大。
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的文明传承,如果没有借用、化用又如何传承至今?又如何发扬光大?
我非常喜欢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等……,更着重品读“赏析、译文”部分。发现好多诗词名家也在借用名词名句,如李商隐、苏轼、***等等……
借用前人的精华名句,点缀自己的作品,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学习到的优秀知识运用到实处,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只有不断的学习,灵活的运用,不断的创新,才能进步!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光大我们的民族文化!!
运用古人的经典句子或典故,不但不算抄袭反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诗词更加深动易懂,起到了桥梁作用。但借时应有度,不能太多,太多就有抄袭之嫌,就象好多文章或诗词都会引经据典一样,借用前人的精华,阐明自己的观点,反而更显说服力,所以说借用经典很正常。
古代诗人诗句中的典故和化用算抄袭吗?
我个人认为不算。
我们的汉字可以说是非常神奇,有的时候一个字放在不同的地方,那么意思就截然不同,而且诗歌的创作又是极为讲究。那么诗人们引有典故,无非是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而这些典故又是有故事,尽管对于后世的读者会受到一定的困扰,但是只要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再来读那些作品相信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另外还有就是化用,这也是需要技巧,以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梅花》为例,它整首诗都是化用了前人的诗句,这样的一种化用也是一定要熟读前人的作品,而且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这种诗也被称为集句诗,但是他用得不露痕迹,这也充分说明了诗人的文学水平极高,试想这样的化用,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王安石这首诗分别化用了四诗人的名句,可是如果我们不是熟读前人的作品的话,那自然是看不出来,可见他写得极为巧妙,而这样的一种化用,一定是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要不然创作出来的作品,那也会失去韵味。可是我们今天再来读这首诗时却发现,它完全就是一首全新的作品,整首诗意境唯美,写得也是活灵活现,从而成为了一首经典名篇。
无论是引用典故,还是化用前人的诗句,那都不能算是抄袭,只能说是借鉴,如果动用的好的话,那对于自己的作品无疑是锦上添花,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还是要区别开来,抄袭的话,那是***裸的照搬,可是引用典故,还是化用,更多的还是再重新创作,这也是引用典故,还有化用的最大的区别。
引用典故,这是聪明人的棋高一着。它之所以选择化用,是因为使诗作变得精彩。
***写诗词,也常常引用典故,如《恋蝶花.答李淑一》这首诗中的“吴刚捧出桂花酒”,“吴刚”这名字就是在一个典故里面的人物。因此,引用典故***取化用是不算抄袭的。
都说山东最能出俊男靓女,是真的么?
这个问题问的“好”[呲牙]
首先,我做为山东人,主观意识上会这么认为,山东最能出俊男靓女。毕竟这问题你放在全国各省和地区,每个地方的朋友都会主观的说自己的地方人杰地灵俊男靓女多[大笑]
其次,山东在全国来说,有一定地域特点。比如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人,说的就是泰山黄河孔夫子,而且山东半省环海,***丰富气候宜人。有山的地方少年壮(济南临沂泰安),有海的地方姑娘靓(青岛潍坊威海日照)[耶]
第三,***界,模特届,包括体育界也确实出了不少山东籍的艺人,比如济宁金乡的靳东,德州的张雨绮,前辈们还有巩俐,九球天后潘晓婷等,包括著名词作家乔羽老爷子,中国科幻电影第一人郭帆,这都是山东济宁人,和师兄同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