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润发是发哥,周星驰是星爷而刘德华却是华仔?
那个如果叫周润发叫发仔,叫周星驰做星哥,叫刘德华做华哥你又会问为什么这样叫,世间万物总得有个称呼吧!就好比如鸡,生前只有一个名字而死了以后就多了好多名字什么炸鸡烧鸡……,你是不是又会问为什么死了以后要叫炸鸡烧鸡而不是叫其他什么什么鸡,滚……
其实扒姐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是如果你去过香港(哪怕广州也行),你会发现粤语语境中对人的称呼非常有意思:年轻的,他们会称呼靓仔、阿(名字中的一个字);年长的,那么会称呼为哥、某哥;长一辈的,大都叫叔。个人感觉粤语地区对称呼很随意,不像很多地方喜欢加些名号、虚名:某某老师、某某专家……弄懂了他们的语言习惯,那么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
周润发出道伊始,大家也曾叫过***、发仔的称呼。后来他饰演的很多江湖大佬形象非常霸气,而且又深入人心,特别是“小马哥”一角,令人难忘!当然,这也跟大家对他的尊敬,以及他在***圈中的地位分不开的。比如称成龙为“大哥”,谢贤为“四哥”,曾志伟大哥等等。
周星驰被称为星爷,其实粤语地区对人是很少有这样的称呼的。他们对“爷”的称呼一般大都用在关二爷、财神爷这样的神佛身上。这个疑问扒姐还特意去深扒过:传闻(真实性待考)周星驰在片场非常强势,一次在片场吴君如直呼周星驰为“星爷”(其实是有贬义,暗示他有点耍大牌,类似于我们语境中“你真是个爷”的意思),于是慢慢叫出了名气。后来,周星驰佳作不断、地位渐增,这个称呼慢慢变为了褒义词。然而,跟他亲近或者熟悉的人还是不会用这个称呼,比如冯小刚称呼周星驰为“星驰”,很多香港老艺人还是称呼他为“星仔”、“阿星”等等。
刘德华被称为“华仔”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一直是***圈的常青树,而且保养的又很好。他的粉丝年龄跨度非常大,所以大家给他这个称呼,更多的是希望他能够永远年轻。这个跟我们叫古天乐为“古仔”、梁朝伟为“伟仔”的原因是一样的。再说了,叫“华哥”的太多了:任达华、黄日华、谢天华……
扒姐这样分析,大家明白了吗?名字、称号都只是一种称呼而已,比如香港***圈还有叫绰号的习惯,“哥哥”张国荣,“校长”谭咏麟等等。怎么习惯、怎么顺口,怎么能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和喜爱是我们给他们称呼的原因和理由!
我是圈外扒姐,喜欢我,请关注我!
周润发被称为发哥因为其成名较早,香港***圈又很注重资历的,又因其在《英雄本色》里面饰演了小马哥,仗义,潇洒,帅气的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故此大家都称其发哥。例如功夫巨星成龙更是如此被称为成龙大哥。
刘德华成名在后,当时香港***圈是按资排辈的刘德华在发哥之后又和发哥合作《赌神》系列中称为刀仔,更因其帅气的外表且在***歌唱方面都有发展深受观众喜爱,华仔的称呼更是叫到现在。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很多人都是刘德华的粉丝,现在的年轻人依然称其为华仔我想这并不是对刘德华的不尊重,因为多年来无论是在***还是歌坛方面他都给观众留下很多的精彩作品,几十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身材,帅气的外表。因此我觉得华仔这个昵称表达更多的是对刘德华的喜爱。(因为我也是一个90后的粉丝,嘿嘿)
说到星爷不得不着重说两句了,因为本人真的是极度喜欢星爷的电影(主要是《功夫》之前的的作品)比如《大话西游》系列,喜剧之王也就看看60多遍吧。周星驰在1983年从无线电视的第十一期的夜间训练班结业后成为了一名无线艺员。同年周星驰被派担任儿童节目“430穿梭机”的主持人,就这样一做就是四年,前后做了多年的龙套。1990年周星驰出演《赌圣》之后一下子就是在香港成名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明星。周星驰成名比较晚,按道理应该被叫做星仔,然而之后他主演的《整蛊专家》《逃学威龙》和《赌侠2之上海滩赌圣》这三部电影的总票房过亿,就当是来说真正的成为了当时的票房巨星。并且开创了独属自己的***风格,无厘头喜剧。所以周星驰之后也是被很多人尊称为星爷。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周星驰当年在《豪门夜宴》这部电影中出演,在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是要救曾志伟的老婆。但是由于其中三个自称阿星的人说自己能力不足,所以要请出自己的爷爷来,并且声称自己的爷爷自然就是星爷了,之后请出来的就是周星驰,所以自从这部电影之后周星驰的星爷称号也是一直被沿用了直到如今。
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发哥,华仔还是星爷都是观众对他们的爱称,代表了对偶像的喜爱,并无高低之分。也希望大家在喜欢自己偶像的同时更能从其身上学到坚持不懈的精神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努力,给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
每当有关于周星驰的新闻时,清一色的尊称他为星爷。可以说这是一个日常称呼,但我不知道你是否曾想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周润发是发哥,周星驰是星爷,刘德华却是是华仔?为什么星爷可以被称为爷?
香港***圈的分类
在***圈里,特别是香港***圈,叫仔,叫哥,叫爷有一套习惯性称呼,它们大多数与为人、口碑、声誉和地位有关,并且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但又不是绝对的。
香港的***八卦节目曾总结说,从出道到晚年,名人被称为仔、弟、再到哥,最后是到叔或者伯,例如达叔、英叔。称爷的却很少很少,有些话或多或少是有暗讽该人的意思。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谢贤,他70多岁依然是被称四哥。
周星驰因《赌圣》封“爷”
首先谈谈周星驰。早期,他被称为阿星,星仔。星爷的称呼是吴君如先叫起的,吴君如之所以称呼星爷,是因为他很欣赏电影《赌圣》的票房,票房达到了4132万。那是在1990年的4000万大关!另外,周星驰对片场的把控甚至与导演相同。周星驰在圈子里开始被称为“星爷”。
另一方面,洪金宝在一次社交聚会中也称周星驰为“星爷”,这导致许多人称他为“星爷”。
周润***房冠军,发仔进阶“发哥”
早期的周润发,他也被称为发仔。他成名较早,但真正红起来是《上海滩》《纵横四海》等。当这些电视剧和电影在大陆流行时,发仔已经开始成为发哥了。
当周润发开始涉足内地电影时,他在香港电影界的地位已经被牢固确立为票房大哥,而且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成龙的情况也一样成龙大哥。
在他们功成名就的今天,这三个称呼无疑皆是褒义,甚至于,你还能从中嗅出无比浓烈的崇拜味道。
对这些称呼追根溯源其实没啥意思,但若结合这些巨星的演艺生涯来瞧,这些称呼又实在是堪称“点睛之笔”!
为何呢,我姑且来说说。
十年树人,百年润发。这不是广告,但一想到发哥在影坛的地位,我脑海里总会蹦跶出这两句词。
在发哥成为“发哥”之前,他不过是个出身于南丫岛的野小子罢了。
74年训练班毕业,当过短暂的龙套,便得到了重多演出的机会。80年随着《上海滩》横空出世,精神小伙转瞬便成了街知巷闻的大明星!
按理说,发哥也算是顺风顺水了。然而,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小荧屏的影响力终究不能与大荧幕同语。上进的发哥自然也想在电影这块沃土里野蛮生长,只可惜,天不遂他意。
在出演《英雄本色》之前,他没少亮相大荧幕,却一次次铩羽而归。百般努力却换就“票房毒药”的头衔,想来,个中苦涩当是闻者揪心。
几番打击下,发哥索性破罐子破摔,开启了疯狂轧戏模式,票房与己无关,捞钱才是硬道理(王晶语)。吴宇森委托剧务找到他时,他同时就有多部戏在身。“小马哥”一角,原本就是给狄龙作配的罢了,戏份寥寥,发哥显然也没有太上心。然而演着演着,吴宇森发现了这个角色的闪光之处,随着一次次临时加戏,竟生生地造了另一个主角出来!
后面的事情,你我都知道了。周润发凭小马哥一角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金像首次封帝不说,《英雄本色》还在那年的香港票房榜上独占鳌头。
自此,“发哥”的称号开始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