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也可以像赤壁一样拍成电影吧?剧情跌宕,更彰显人性?
跨度有点大,人物太多太杂,要讲清楚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没有四个小时很难说清楚,要是剪短故事内容,片子就没法看了。下面几个电影很说明问题,《天国王朝》为了排片需要剪了45分钟,结果故事不连贯票房一败涂地,《流浪地球》剪了35分钟,虽然票房大卖,但也被人吐槽。这种大规模战争场面描写没人敢拍,很难掌控。
三国有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对时局起到关键性作用,为什么?
三国历史上小人物改变局势首推许贡的门客。
起因
公元195年,孙策以传国玉玺为抵押,趁机摆脱袁术控制,攻占江东。
时任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浙江嘉兴)被孙策击败后,投靠山贼严白虎;后严白虎也被孙策击败,二人投靠许昭。由于孙策敬佩许昭有“丈夫之志”就没有继续追杀,后来许贡归附孙策。
虽然归附孙策,但许贡无一日不想找机会夺回吴郡。于是向朝廷上表,说孙策其勇可与楚霸王相当,不能放任孙策继续在江东坐大,否则终成大患。他建议朝廷以皇命招孙策进京。
可没有想到这道表书被孙策截获,孙策找许贡对质。许贡极力否认,大怒的孙策将许贡当场绞杀。
过程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式开干。曹操袁绍两个儿时的好基友因为天下反目成仇。
孙策一看这是个好机会,就秘密整顿部队,调遣将领。准备袭击许昌,迎取汉献帝。
四月四日这天,孙策骑匹快马打猎。被蓄谋已久的三个许贡门客袭击,孙策虽然杀了三个门客,当自己也面部中箭。最终不治身亡,终年26岁。
小人物也能改变历史大棋局。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虽然董卓非常器重曹操,但曹操却不想与之同流合污。于是,改名换姓,逃出洛阳,想要潜回家乡,招兵买马。谁知在路过中牟的时候,却被亭长怀疑,捉拿到了县里。此时,中牟县令也已经收到了董卓捉拿曹操的文书。可以说,此时曹操的生死正在一线之间。
与《三国演义》不同,但是中牟县令不是陈宫,而且帮助曹操脱险的也不是县令。而是中牟县的一位功曹。这位功曹位卑不敢忘忧国,虽为一县之功曹,但却心忧天下,他认出了曹操,但却认为,在天下大乱之时,不应该拘捕天下英雄。于是,劝县令释放了曹操。我们想,如果没有这位功曹,曹操势必凶多吉少。在汉末群雄逐鹿的时代,真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三国的历史要完全因此而改变。而这位无意间改变了历史走向的功曹却连个姓名都没有留下。
董卓被杀之后,余党李傕、郭汜等把持朝政,他们“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搞的民不聊生。但怎奈两***势熏天,群臣都无计可施。打破这一僵局的,确实郭汜的妒妻。当时,李傕多次设酒宴款待郭汜,有时候甚至留郭汜住在家中。郭汜妻子担心李傕赠给郭汜婢妾而夺已之爱。于是,就想方设法离间两人关系。
正赶上李傕给郭汜送食物,郭妻就把里面的豆子当作毒药,给郭汜看。后来,李傕又宴请郭汜,郭汜在李家喝的大醉。这时郭汜担心李傕害他,伴着粪汁喝下解酒。这样,在郭汜妒忌的妻子的不懈努力下,郭汜终于与李傕产生了嫌疑,并逐渐演变成了武斗。两人一人劫持公卿,一人劫持汉献帝相互争斗不止。由此,汉献帝离开了长安,几经辗转,才被曹操迎到了许都,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路。
此两人地位虽较前两人较高,但放在三国群雄中,却也是微不足道。但两人做了一件事,却值得大书特书。在东吴黄龙二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将士,出海寻找夷洲及亶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