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无义战的说法是不是有点太绝对?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而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那么义战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不管是什么时代,保障华夏的整体利益,不会受到伤害,以周朝来说,诸候在王室的统领下,服从一个规则,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征不战,人民自然安居乐业。如果遭受到外族的侵犯,天子有征伐,齐心合力,战之能胜,也许就是义战了吧。
然而,春秋时期,天子名存实亡,连号召诸候的力量也没有了呀,那么“自天子出”无从谈起。各诸候为自己的利益争战不休,游戏规则变成了大鱼吃小鱼。
不过,后来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几次战争,应该说近于“义战”了。因为孟子的祖师爷孔子就说过,如果没有管仲,我也披发左衽,穿戴成夷狄的样子了。
如此一来,孟轲也就很难说会成为孟子,所以说亚圣的话,也不完全对的。如果非要一个答案的话,春秋无义战这话有点太绝对了!
自孔子提倡五礼之说以来,仁义礼智信就成为世人遵守的一个底线和标准。尤其对一国之主的约束力更严。
在周礼下,国家之间的竞争靠的是以仁德为先,后来变成了智慧考验,到了春秋乱世,堕落到以蛮力来决定输赢。
春秋早期,两个国家军队要约架,通常是双方选一块地,面对面排兵布阵,在一方没有热好身之前,另一方就得等着,绝对不会搞突然袭击,玩阴的,把对方打个手忙脚乱,一败涂地。只有双方准备好了,互发信息说可以开始了,然后就看谁的拳头硬,乱拳打出权威和话语权。因为这样显得仁义,公平,一方输了也没话说。
这种客客气气的约架行为到了春秋战国末期,被不讲规矩的楚国打破后,天下诸侯一看,这个打发新鲜呐,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效果显著。如同今日东北大汉街头斗,一方问瞅***哈,另一方也不示弱瞅你咋地。话不多,然后直接干。
楚国做为打破战争规则吃螃蟹的第一人,成了霸主。让其它国家纷纷效仿,只要能打胜仗,是没有手段也得创造手段,什么阴险玩什么,什么有效用什么,因而衍生出所谓的三十六计。君子之礼,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面前被抛弃了。
所以后来的亚圣孟子在总结春秋战国国家征伐之战时说,春秋争霸诸战,多为不义之战。
这个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春秋战国以前,打仗是没有多少阴谋诡计的。特别是自周朝提倡周礼之后,大家都是啊按部就班的来做事,有什么事都摆在明处,两方打仗,都是提前打招呼,你比如,宋国看不惯蔡国,就会提前下通知,我今天要打你,你做好准备,咱们当面锣,背面鼓的干,裁判就是中央周室。再比如郑国看不惯齐国,却又打不过,就会告诉齐国,我要上周室哪里去,让周室召集周围的方国都来评评理,大家都敞开公平道义来说话,所以说那是在有周室的情况下,大家都以周室的周礼,效仿古人圣贤来做事。
但自周室衰落之后,无人制衡下面强大的的诸侯国,各方诸侯国一开始还是秉持周礼,无多少逾越之意,到时间长了,大家发现没有裁判了,有人耍孬种,不按套路出牌了,那就只有各耍诡计,不然就被灭国,特别是初秋诸子百家兴盛以后,什么阴阳家,纵横家,法家,不是你阴我,就是我阴你。自周室以后的战争都是为了一己私欲,周室衰落以后道德崩溃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大家不在是奉行尧舜之美德,一人为恶,同仇除之,所以说春秋以后确实无义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