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那天好多人在公园里搂搂抱抱,散步的大爷不能专心锻炼身体,你怎么看?
七夕是属于中国人的情人节,传说这一天牛郎织女将会在鹊桥相会,所以也是许多恋人表达爱意的一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风进步,现在年轻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越来越大胆开放,这让很多老一辈的人心生反感,感觉这样有伤风化!
在老一辈人的那个年代即使两个人心生爱慕谈恋爱也只是一起聊聊天说说话,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就连拉拉手都要偷偷摸摸的,生怕别人看见了,因为舆论后果很严重,绝对不像现在的年轻男女这么开放!
今天七夕,是个开心而又激动的节日,但是表达爱意也需要在适合的场合去表达,公园里是这个季节里最受欢迎的地方,一些老年人为了身体健康总会结伴在公园里散步、***或者锻炼身体,年轻男女在七夕这一天在公园里搂搂抱抱的会让老年人感到尴尬不自在,因为老一辈的思想就是这样,你不顾旁人的搂搂抱抱或者接吻之类的确实影响人家,虽然在现在的社会里这样没有什么,但也要考虑下老一辈人的感受才对!
表达爱意没有错,但要选好合适的场合场地,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我觉得会更好!
《石门颂》的艺术特点是什么?怎样学习?
《石门颂》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
其一,笔法独特。用篆书的笔法写隶书,而且笔法动作刚猛果断,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直接了当,左格右挡,有种拳拳到肉的迹象,打破了一般隶书那种慢条斯理,谨小慎微,娇柔造作的常态,笔走龙蛇,颇有“锥划沙”之感。
其二,字法独特。结体上大部分基本保持了隶书扁方姿态,但在布局细节上作了适当的调剂,例如,同时有多个横画的字,并不完全平行,间隔也略有差异,显得十分自然活脱。个别字画体作了大幅度变化,比如捺画、钩画,向外舒展的尺度较大,尤其是收笔,圆润犀利,没有方脚跟儿,使人耳目一新。字形神态气质,豪放爽快,古朴逸动,率真豁达。
之一,执笔法。宜***用“拨灯法”,或“潘氏三指执笔法”,灵活自如,任意挥洒。
之二,运笔法。腕、肘虚悬,保持中锋用笔,以指法主控笔杆,适时调锋理毫、转换笔势,腕法、肘法协调一致,随机应变。少用提、按,尤其不能有顿、挫动作。多以扎、点、拖、拽、拨、划、抹、挑等特技笔法为主,力求苍劲有力,韧性十足,力透纸背。
行笔节奏起伏跌宕,迟疾有致,书写速度稳中求快,伴有行意。应注意,力达锋端,意守笔尖,急行涩进,起止自然。
之三,临摹法。首先读帖,可以用毛笔蘸清水或淡墨,在宣纸上一边分析一边试写,借以判断读的是否正确,用时熟悉一下笔意特征,为下一步正式临摹做好准备工作。
临帖进行时,***取先摹、后临的方法比较好,取法准、见效快、工差小。例如,先用铅笔以“单勾法”描写,熟悉其形体特点,然后,再用毛笔临写,精研笔法、字法细节。
之四,笔纸墨。宜用超长锋、肚小、弹性好、易聚锋的兼毫笔,线条易呈现圆润与韧性,粗细变化幅度小,笔锋好控制,驶转不容易出方笔。熟宣或半生宣,易出古意。墨汁少兑水,以免因“屋漏痕”过重弱化力度感。
当今,写《石门颂》者不多,写得好者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时候,出现了散乱欹斜,那就更谈不上洒脱大度了。
临习《石门颂》的时候,实临务必要追求形似,意临则是建立在扎实的实临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因此,“认真”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人在实临阶段能够认真,一旦开始意临,便濡毫泼墨随意挥洒,把实临时学到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石门颂》意临的几个思路。
前后相同字的换位运用
意临的第一步,是前后相同字或者特点的转换应用:
《石门颂》当中重复的字很多,他们的形态大抵不会完全一样,甚至有巨大差别,我们在写到这个字的时候,要想着帖中这个字其他的表达方式,并靠着这种记忆,表达出来,其实就是相同字不同样式的换位。这是加深印象,学以致用的第一步。
不同特点的换位应用
同样是包围结构的字,外轮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我们在写“开”字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闵”字的外框放进去?又可不可以用其它的字框形式?不但笔势要有这样的处理思想,结构也是一样:
我们在写左边走之旁的时候,脑子里会不会想到右边的赵字的形态,会不会想到把走之旁处理为“”变为左右结构,又会不会想到把右边的赵字,变为左部的半包围结构。这是灵活变换,学而有创的第二步。
特点的夸张、以及反式应用
● 谈谈我的理解,提出临习建议,并附临摹习作请教。
——《石门颂》沉涩韧健,奇纵飞扬。此摩崖隶书素有“隶中草书”之称。运笔遒劲,饶有篆意,古厚含蓄而富有韧性。
——继承了古隶的率意性与篆书的简约性用笔,以中锋圆笔为主,并把方笔与圆笔巧妙融合。笔画粗细区别不大又有微妙变化。少有燕尾而具飞扬伸展之势。
——挥洒自如,毫无拘束,不做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
——结体开张奔放,疏松散朗,飘逸有致。
——章法错落,字随石势,纵横开阖,意趣横生。
——《石门颂》历来得到很高评价:“是刻挺劲有姿致。”(王昶《金石萃编》)“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杨守敬《平碑记》)张祖翼跋《石门颂》曰:“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临习建议: 沉涩迟重之笔绝不能以“颤笔”为之。须体味蔡邕、徐谦所谓取“涩”之“争力”——与阻拒之力、笔画运行方向两旁的“牵引之力”的相争之力。用笔“紧驶战行”,“依定向而进”,战胜阻力、牵引力,则“涩”意自生,蜿蜒的曲致自然呈现。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石,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写。此***刻于陕西汉中石门内壁西侧的摩崖上,碑额和正文均为隶书。整块摩崖高261cm,宽205cm,题额高54cm。正文22行,共655个字。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因是刻在高低不平的粗糙岩面上的,《石门颂》没有讲究起伏分明的用笔方法和点画形态,确有一种朦胧的神韵。
一、笔法
《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长短、粗细、曲直、俯仰、向背、提按、疾涩、虚实、起伏,用笔变化丰富,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
二、结体
1.以扁为主,大小不一
石门颂作为东汉摩崖隶书,学习者众多,在隶书展、国展中出现该风格的作品有很多。
大致风格是苍茫野逸,姿态万端,线条长而柔韧,涩又水润,可以说“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但是石门颂学习起来难度却极高,因为其线条苍茫生涩的感觉怎么都写不出来,且对其结构把握不是很准确,所以难度很高。
我在这里简单的说明一下石门颂的学习方法。
在笔法方面。学习石门颂之前最好有汉隶袁安碑的功底,不说能用袁安碑创作,仅仅学会袁安碑书写中的“束毫裹锋”、“涩行”、“圆锋”等用笔技法,能够写出老辣生涩的线条即可,像这样
那么在解决了用笔技法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把握石门颂的相关特点。石门颂被誉为“隶中草书”,其风格飞动,字势万端。
那么石门颂作为汉隶,其特点依然是横向取势,横向线条舒展,所以显得飞动。
而且石门颂受汉简书写习惯影响,纵向笔画也有舒展如“命”字
那么具体到结构特色,需要您认真临习体会,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一金堂书法篆刻工作室,致力于书法普及,爱好书法的小伙伴们别忘了点赞关注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