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房地产行业创新?
我是觉得五线看四线,四线看三线。一二线城市房价已经得到控制,价格比较稳定,有的房东着急用钱肯定会低于市场价出手。而四五线城市在走像饱和状态,房价还很不稳定。房地产转型是一定要转的,但是针对于地区,位置。中国就是这样有人卖就有人买。
首先,要明确创新在任何行业都是需要勇气的,而只有能够推动行业良性发展的创新才是值得提倡的,绑定车位、捂盘惜售、无证预售,这些都不能被称为创新,而是流弊。
说到房地产行业的创新,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不得不提,在中国房地产界,有「四大神盘」的说法,即杭州的「万科·良渚文化村」、成都的「麓湖生态城」、广州的「美林湖」和秦皇岛北戴河新区的「阿那亚」。这四个房地产项目,有很多共同点:都重视服务和运营、都重视建设的审美和设计、都更关注业主的精神需求……
房地产行业的创新在于观念的转变,房地产不应该是一锤子买卖,后续的运营和服务是开发商应该重视,也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这样,地产行业创新才不会跑偏。
感谢邀请。
一、对当前房地产发展总体形势的分析
(一)房地产投资的走势说明宏观调控已见成效
当前,一种持“房地产过热论”、“泡沫论”和“风险论”的观点认为,“此前的宏观调控对房地产的紧缩效应并不明显”,其依据是“1-6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资金金额为492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8.7%”。我们认为,观察宏观调控措施是否发挥作用,不能看某一时间段的经济数据,而应该看其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判断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沫,关键是看是否存在真实需求
我们认为,目前的住宅需求仍是真实需求,其依据如下:
首先,从潜在需求看,我国现有城镇居民4.9亿人,到实现“全面小康”的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60%,城镇居民将增长到8亿至8.5亿人。在此期间约有3-3.5亿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这是从新增城市人口的住房需求进行估计。另一方面,原有城市人口同样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2003年末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3.8平方米。根据国外相应发展水平的经验,根据中国过去城镇居民住房改善的速度,根据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等多方面因素和目前的统计资料初步测算,我国202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可能要达35平方米。也就是说,每个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要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10平方米以上。
其次,从有效需求测算,不算农村进城经商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只计算城镇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如果***定有20%的城镇家庭有改善住房的要求,而且这20%要求改善住房的城镇家庭每户也只是想增加20平方米的住房,那么中国20%的城镇家庭是2700万户,每家增加20平方米,这个现实需求总量是5.4亿平方米。这个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是现在就买得起、或者在住房信贷的帮助下买得起的需求。
第三,必须注意到,真实有效需求除由居民住房消费支撑的主动需求外,还包括因城市房屋***产生的大量被动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改造力度的加大,我国城市房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房屋***规模不断扩大,呈快速增长趋势。
为什么这些年种黄豆的农民不太多?
谢谢邀请。
为什么这些年种黄豆的农民不太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价格低,产量低。近几年由于进口大豆冲击国内大豆市场,使得国产大豆价格处于低谷。种植一亩黄豆,一般年景亩产三百来斤,前几年3块钱一斤,去年降至两块五左右,种一亩黄豆还不如打十天工挣得多。
第二,病虫害太多,黄豆最容易生豆虫,今天一两个,明天就一大片,如不及时喷药,两三天之内叶子就被吃光光。记得小时候,父母要我们人工捕捉黄虫上的豆虫,因那时还没农药,我和妹妹提个小桶,弯腰用两根小木棒将豆虫夹到小桶里,不小心掉进了脚背上,豆虫一个"驴打滚",那种感觉就像一条蛇爬到了脚背上,心惊胆战,毛骨悚然,背后直冒冷汗,吓得拔腿就跑。黄豆结夹鼓粒时,夹里边也容易生那种小毛毛虫,啃噬豆粒,如不及时喷药,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使大豆虫口遍布,残缺不全,别说卖,自己吃也很难下咽。
第三,种植黄豆,很难全程使用机机械化,不像种玉米那样在地头等着装袋子那么轻松,人工种人工收人工脱粒,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农民很头疼。大豆也是对生长环境要非常严格的农作物,很难旱涝保收。去年我邻居种了半亩大豆,起初长势很好,立秋前后,滴再未见,大豆结的夹密麻麻,乍一看很是喜人,但是夹内没粒,颗粒无收,就当作杂草扔在地里了。
因此我们这边的农民种植少量黄豆供自己吃,大面积种植越来越少了。
近几年农村土地多数被就转了,家庭现存的土地已经不多了,和小麦玉麦等作物相比,黄豆一直产量较低,加之收获时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收割的较多,完了还要脱粒除杂等,比其他粮食稍微费事点,黄豆主要是卖出,不能当做主粮用,所以,一般家庭都不愿种黄豆。
近几年,黄豆种植面积大范围大幅减少,从我们家乡这个黄豆传统种植区域就有所表现,主要增加了玉米、山芋及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主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其一:亩产低。家乡黄豆种植广泛,相比家乡周边地区种植比例是最高的,由于还是传统的种植方式,平均亩产量一直徘徊在300斤左左右,好年景可达350左右,特殊时候亩产要低得多,甚至颗粒无收。其二:价格低。近三四年黄豆价格一年比一年低,价格走下坡路。家乡今年刚开始收购时还2元零点头,现在只有1元8角多点,相比三四年前少了七八毛一斤,种植户心里很难接受这现实。其三:销售难。家乡大豆收购非常严格,电筛子是必过一关,麻烦出力杂质去掉不说了,品质稍差的每千斤要选下200斤左右,这个价格可就低多了。不向玉米小麦销售简单方便省力。其四:病虫草害严重。由于长期种植病虫草害严重,一季治病防虫除草需好打药五六次,务工及药品成本大大增加,让人很是头痛。这点于禁烧也有一些关系。以上几个方面,致使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下′降,面积减少也成必然。国家现对种植大豆给予补贴,目的是提高农民种植黄豆积极性,扩大种植规模缓解大豆缺口。解决农民种植与销售问题,适当提高收购价格,让种植者有利可图,才是解决之根本!
拿我们这里来说吧,首先我们这里的土地比较贫瘠,枝,茎,叶长的都不是很壮,结出的果都不好,另外大豆的受精,传粉都主要靠风和空气,成功率较低,结果率很低,甚至好多都不结果,产量又没有保证,到丰收的季节,大部分都颗粒无收,没有更科学的种植技术,以至于很多的农民都不种植大豆啦!
为什么这些年种黄豆的农民不太多?
在我们江南这边,早些年旱地种黄豆成规模发展。可以说黄豆作物是旱地种植的当家品种,一年三茬:春季油菜、夏季黄豆、秋季芝麻。现如今黄豆种植在农村几近绝迹,再也看不到夏收黄豆的热闹场景了。
出现这种“窘况”的深层次原因很多,这其中大豆市场行情下滑,深加工技术缺失是两个主要原因。尽管***加大支持力度,但农民就是不乐意种植,感觉不划算,你又不能动用行政命令?薄主粮,重经济这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种植模式。现在农民在田埂上,菜地边角种上少量的几株黄豆都是自产自消留作家用的,毕竟餐桌上少不了豆腐。
其实农民也不傻,他们也知道市场风向。随行就市,市场缺啥就种啥,违背市场规律农民种植还有啥出路?
受市场制约,黄豆种植在农村那种方升未艾的景象可能不会再有了。“一切向前(钱)看”,如此看来这还真有那么一点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