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曹家三代寿命都不长久,尤其是魏明帝曹叡三十多岁就去世了,临死之前安排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同为顾命大臣。
曹爽利用自己的权力夺了司马懿的兵权,一时间权倾朝野。司马懿则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恰好曹爽给了机会,曹爽跟随皇帝拜谒帝陵,于是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趁机接手洛阳防务,并派遣官员通知曹爽,说只是要得到权力不会加害曹爽的家族。可怜曹子丹一世英名,竟然生出曹爽这个草包,曹爽束手就擒,把所有权力交给司马懿。从此以后魏国就由司马氏当政。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家族一定会效仿曹丕获得功绩后导演一出皇帝禅让的戏份。于是征伐蜀国、吴国,最终由司马炎完成以晋代魏的过程。与曹氏不同的是,汉献帝禅让的确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魏国的曹髦死于司马师家奴之手。司马氏以不正当的手段以臣弑君夺取***,最终导致中原大乱,不能不说是报应啊,也是五胡乱华的罪人。东晋明帝在得知祖宗的所作所为以后叹息。
“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哎!还能怎么说呢?一切都在不言中。
首先这个魏国指的是战国时期魏国还是三国时期的曹魏,这是两个不同时期的霸主,而作为我们来说一般熟悉的都是三国时期的魏国。
那么就先来说说熟悉的曹魏。三国时期的魏国灭亡主要原因是人心,也就是司马家的叛变。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即位,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传位曹睿,拜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可因中蜀汉参军马谡的离间计,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后因蜀汉攻城将司马懿还职,诸葛亮也病逝五丈原。曹睿病逝后,传位曹爽,曹爽遭司马懿谋杀,司马懿掌握兵权,钟会、钟毓、邓艾投奔魏国,曹爽之子曹芳软弱,魏国危在旦夕,司马懿死后,司马昭继承,司马昭死后,司马师继承,司马师病逝后,司马炎继位,公元263年,灭了蜀汉。姜维离间和挑拨钟会与邓艾,但司马炎怀疑,设计将三人***。公元265年,司马炎逼曹奂让皇位,改国号为晋,改元为泰始元年。至此曹魏灭亡。
而作为战国首霸的魏国,是在春秋后期三家分晋后脱颖而出的黑马,他严格执行了了两条国策:一是变革图强,二是打破传统的用人规则使自身很快的强壮了,并且成为了战国的首霸。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后期背离了两条国策,特别是人才的大量流失,如吴起、商鞅、孙膑、范睢、张仪、信陵君等一大批优秀人物。而这些流失或闲置的人才在他国发挥了巨大的能量,从不同程度上伤害着魏国。
另外,魏国的领土是瓜分晋国和灭国等活动得来的,当魏国衰落后这些土地就变成定时***,让魏国疲于奔命。
最后,后期魏国国君的执政能力低下,抛弃了优秀的经验,导致内忧外患。这样在在强大后迅速衰落是必然的。
综上两个魏国都是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而强大,但是又都在各自问题中灭国,希望大家也能从中得到些启示,以便自己更好的发展。
三国后期曹爽是个怎样的人?
对于曹爽或许是有失公允的,记载主要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是晋朝陈寿所写,而曹爽主要的对决对象就是司马懿,晋朝的皇帝怎么可能允许把曹爽写的太正面。
那就来看看一个《三国志》中的曹爽把。
曹爽,曹真长子,魏明帝曹叡委任的托孤大臣,托孤大臣还有另外一位:司马懿。曹爽的人生履历自此与司马懿结下不解之缘。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爽没当托孤大臣之前还是一个小心谨慎之人,当了托孤大臣开始变了。
1、架空了司马懿,让司马懿当了个有职无权的太傅
2、出兵蜀汉,空号国库
3、挟持太后、专权乱政
前后完全相反啊,这一切一直到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才结束,这些铺垫的记载,很难说是不是史书特意为司马懿找的理由,让他的高平陵***变得合法。
曹爽在三国后期魏帝曹叡去世后受诏与司马懿共同扶佐年仅八岁的少主曹芳。曹爽原本谦虚谨慎,后来任用私人,专权乱政,侵吞财产,公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初六)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解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不久因谋反之罪,在朝议后被族诛。
曹爽是原魏中名将曹真之子,其父曹真逝世,曹爽袭封邵陵侯爵位。本人没有什么政治军事才能,也没什么战功威望,受诏为首辅辅佐幼主,听从手下人建议逐渐架空司马懿,然后专权乱政,典型的德不配位。在其飞扬跋扈之时,引起朝中大臣不满,已经潜伏危机,而其尚不觉察,最终招祸,体现了其政治才能的弱智。当司马懿发动***时,曹爽依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司马懿抗衡,但他在关键时候选择了放弃,体现了曹爽性格软弱的一面,意志不坚定。
总之,曹爽这个人是个典型的权贵子弟,靠其父战功而上位,本人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道德品质,在政治斗争激烈的官场上倒行逆施最终招祸是必然的结果。
曹爽就是一个大胖子,他满腹的不是经纶和韬略,而是一个压马肉墩,酒囊饭袋。为什么我对三国后期的曹爽评价如此之低呢?且听(秉烛读春秋)为亲们讲一个曹爽的糗事吧。
曹爽(?-249年),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他的老爸就是曹魏集团武将排名前十的大司马曹真,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权臣。
曹爽体态肥胖,曹操、曹丕相继死后,曹睿即位后任武卫将军,其父曹真逝世,曹爽袭封邵陵侯爵位。
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明帝曹叡病危,拜曹爽为大将军,***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大臣,共同辅佐少帝曹芳。曹芳即位之后改封武安侯。
按说曹爽权利够大了吧,又是皇亲国戚,但他斗不过和他一起托孤的司马懿。
皇宫内斗是残酷的,曹爽觉得和司马懿共同辅佐少帝曹芳不爽。于是他想法设法的排挤和架空司马懿,司马懿被逼无奈,只好认输,并且使出他的杀手锏――装病,来麻痹曹爽对他的进一步的迫害。
有道是:“收回拳头是为了下一次出拳更有力,”司马懿装病是为了更好的打击曹爽,他不会永远蛰伏,机会终于来了。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曹叡。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入永宁宫向素来与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称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遂奉太后上奏天子请求意旨罢废曹爽。郭太后于是发布废除曹家三兄弟所有官职汉,同时命令三人回宫述罪。
司马懿果断的做出了相应安排,让两个儿子接手禁军总头领之职,命蒋济等占据洛水浮桥,关闭洛阳城门。接着任命司徒高柔***节代理大将军事,接管曹爽的职权。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禁军。
曹爽接到弹劾表后,一时惊慌失措,不敢告知曹芳。于是将天子车驾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
与此同时,曹爽的心腹大司农桓范侥幸逃出洛阳,跑到高平陵找到了曹爽。桓范力劝曹爽带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之名号召全国兵马反击司马懿。
你还别说,桓范这招有点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学学当年曹操之威风,这没毛病。但曹爽这家伙犹疑不决。
桓范见曹爽没有主见,于是又劝曹羲可以利用阙南别营和典农校尉的军队暂作抵抗,然后占据许昌,且表示自己可以用大司农的身份为他们的军队调运粮草。但曹爽兄弟始终犹豫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