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国学?学国学有什么用?
中国人的话很精确,也很值得推敲。然而作为记录的文字,继承了几千年古老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比如说性命。性命的含义: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最重要或最受重视的事物,最心爱的东西。物各有所生,凡人与物生来之所赋,皆天生之也。
中国国学***、书法家启功先生,学识渊博,神态儒雅,被世人尊为诗人、书法家、画家、鉴定家,但他却喜欢别人称呼为教书匠。就他的字来说,人们说可堪比王羲之,而他却谦虚说,仅是业余爱好而已。
启功先生谦虚和蔼,常常可以为路边的小贩题字。他傲骨英风,却常常对达官显贵说不。他桃李满天下,被人尊重,但生性顽皮,愿做老顽童。确确实实他是大清雍正皇帝的九世孙,可却很有个性,自己偏偏不承认。
我认为,学国学文化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现在倡导国学传统文化,是弥补断层和平衡西方文化。华夏文明能绵延五千年而不断,正是因为国学文化的代代相传,现代人学习国学在于吸取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智慧。
国学的主流是儒释道文化,每个支派有其精华,如道学《道德经》,老圣人提出并系统阐述“道”,历2500年,“道”概念至今仍为学界修行界所宗,道学体系的科学性日益为人们所认知认同,特别是道学体系中的丹道生命修炼,于当今社会的养生、生命科学探索及人工智能研究,都有莫大的帮助和启发。
一定要学国学,一定要读经典,读书的过程就是为自己的人生赋能的过程,读什么样的书,就是用什么样的能量和智慧为自己赋能。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周易》讲宇宙之道,《道德经》讲处世之道,《论语》为人之道,《管子》讲经济之道,《孙子》讲谋略之道,《韩非子》讲管理之道,《鬼谷子》讲外交之道 。
学以致用,方能突然国学经典的作用与魅力。
国学本身是巨大的宝库,但是这宝库里有更多的是腐朽的渣滓。
而如今这些所谓主流国学的推手,是以国学为名的骗子集团,骗子最大的特性就是不能落地,不务实,所以他们主推渣滓,才造成了国学感觉成了鸡汤。
要学国学,首先要去了解国学是什么……而不是把***规,女德,二十四孝这类垃圾拿出来骗人。
要学国学儒家好歹去看看白话四书。要学国学哲学去看看道德经,念念周易。要通过案例学习,去看看史记,资治通鉴。要学习待人处事,鬼谷子,厚黑学,是人生指南。要学管理,韩非子,苟子都是好东西。如果自己不愿动脑,那就只能被骗子们喂屎了。
所谓国学,就是一国之学,以前是叫太子学,即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或学院。我认为中国的国学以阴阳本《周易》一部巨著足矣,你想真正知道《周易》的真相说什么的话,就要用到所有的经典和悟性,才有可能知半矣。现在我们研读《周易》高度不够,不知道作者(们)用心良苦,初衷是什么。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为阴本,以儒家为主体所撰写,通行本《周易》为阳本,以道家为主体所撰写。《周易》首先是帝王之书,主体以国家民族命运等话题和文字(数字)是怎样起源的产生过程。其次是儒道两家的教材书,或可以说是百科全书。等等...。
国学是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智慧。举凡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教育、法学、史学、军事、科技、戏曲、书法、国画、国乐、中餐、中医、武术等皆是国学的范畴。国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传承数千年的密码。
为什么现在的人要学习国学?学习是因为我们不懂!或者虽然懂了却不去施行。不懂就无法传承,懂了却不去施行就像捧着金饭碗乞讨,也就失去了民族的根!
五四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泛滥,抛弃老祖宗的智慧成为一种时尚,崇洋***成为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不可否认,西方文明作为地球文明的一种样式有很多可取之处,但这并不能成为抛弃中华文明的理由,不能成为整个国家几十年不学国学的依据。
时至今日,面对现实社会种种弊病,人们越来越发现国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之道。由于了解中华文化的西方人的大力推崇,我们突然发觉被我们扔进垃圾堆里的国学居然这么值钱,这才开始重视,国学热才如春风般吹拂整个神州大地。
苏轼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达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我是文子心语,回答这个问题。
盛唐时期,由于社会、思想等方面原因,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也盛行起来,一些诗人较多地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这一派的代表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而王维成就最高。
a、王维写山水诗有其独有的条件。
①王维,出生官僚家庭,母亲常年吃斋念佛,对王维的思想影响很深。王维在青年时就以才华崭露头角,“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十七岁的诗句。
b、除了写诗,王维又是出色的画家和音乐家,对色彩声音有格外明锐的感觉,这对他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的创作有很好的影响和帮助。
c、王维诗风的变化,源于政治上的不得意。
王维早期的诗有积极向上的热情,慷慨豪迈的气概。同时他在政治上也比较进步,敢于揭露和讽刺一些***人物。
45岁以后的王维对政治灰心绝望“一心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从此躲在终南山和蓝田辋川的别墅里,烧香念佛,谈琴赋诗,悠游山水,对现实***取了“万事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山水诗就是在这种心态和环境里产生的。
王维的田园诗,虽然比他前期的诗歌缺乏社会意义,但艺术造诣很高,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鹿柴》等,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诗歌是想象大于现实,因此不容易图像化,画作是现实大于想象,因此更需要好的意境,读王维的诗歌画面感如在眼前,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坡的这句评价,确实高明到位,传递了中国人讲究的言不尽,意悠远的价值观
苏轼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时,他赞赏王维的,是它的真实性,亦即是所谓的言之有物。作.诗画也和写各种文体一样,要有亲身经历体会,起碼你有这种体验,写出的诗,画,文才有实质的感觉,才能感动人,而不是宅在家里,办公室中,靠看几則新闻,收集一些人物***,阅几篇逰记,可以设想外头世界美丽丶那么,可以凭空虚构出来诗歌文章,再寻章摘句,把美丽的辞藻运用起来,即便再华丽,亦不过空中楼阁,似乎也如叫口号一般,喊的再响,毕竟空洞无物。所以说到底,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赞赏的最终就是言之有物。這些物感动你了,那么情韵就彰显出来了。
从王维的“诗中有画”说起
@竹林幽听雨
原创/首发
一、了解王维其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山西运城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官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等。经历“安史之乱”,后参禅悟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广才多艺,以诗为最。
二、感味王维代表性诗句
他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等,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千古传诵,历久弥新的名诗佳句。
王维的山水画,也有很高造诣,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为一代宗师,开一代先河。
三、苏轼对王维的高度评价
宋代文学大家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那些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看到他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正因为他观察自然的艺术本领很高,所以他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以《山居秋暝》这首名作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好象一只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象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象“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淇上即事田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取景上深具画家构图的匠心。而“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春园即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等,更表现了画面色彩映衬的优美。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的确深得陶诗“清腴”的特色(沈德潜《说诗晬语》)。正因为他的山水诗在艺术上有这样高的成就,所以在当时和后代取得了很高的声誉,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其他的山水田园诗人,成就都不够高。
为什么王镛的作品市场价格最高?
所谓"丑书",应该说源於明清以来徐渭、傅山、板桥、八大、赵之谦等及致康有為极推魏碑書风,探索拓展書法各體交融典芘美学"犷野仙踪"蹊径,其价值指向旨在中華獨特象形字之形相意味与绘画~~筆写性趣氣韵视觉艺术性追求……
至于近现代山水畫,从清四画僧等至黄宾虹再到付抱石、张大千、石鲁等少数***,是真正既有筆墨功力又有艺术语言圖式创新之画坛英杰……
王镛有三个身份,代表了他的艺术水平。
一、1***9年,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李苦禅教授首次分别招收5名山水、花鸟画研究生。报名者数百人,竞争激烈。凭着自学的杂家功底,书、画、印甚至素描、油画等都摸过,他获得了山水兼攻书法篆刻的那个研究生名额。
二、他被成为当代丑书运动领袖。源于二十一世纪前十年他领军创立的流行书风影响深远,勘称中国书坛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有人称之为丑书大本营。
三、他是中国艺术研究创作最高学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书***的第一任院长。也长期担任中央美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法在王镛而言是第二专业。他在国画上的成就地位更高。作为当今富有独立见解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能在诗、书、画、印三个领域中均有较高造诣,并使三者高度统一,以此独标一格,自成一家者并不多见,王镛当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比国内一些三四流油画家,动辄三五十万一平尺的价格,作为当代中国书法顶尖三五人之一,他现在的书法价格是十万元一平尺,算高吗?
关于王先生的问题我已经谈过很多了,他的作品现在也不是市场价格最贵,山水画卖不过何家英,范增啊,书法卖不过沈鹏,中石这些前辈,但是这里要谈的是他的作品的确很贵,山水作品大约市场价五万左右一平,书法在一万左右一平,篆刻现在见的少,按字收费,一个字估计要几万!王先生是当代,书法,篆刻,山水集大成的画家,学院派出身,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篆刻自成一家,当代篆刻三巨头之一,书法金石味道一流。艺术是个金子塔,受众面越广的东西越是低级的东西,像二田先生的书法在民间书法爱好者里面有很大的市场,但是他们的过于死板。并不是老百姓看不懂的东西就不好,也不能单纯以美与丑来界定,每个人的学识修养都不同,随着艺术的理解加深,有的东西才能明白。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于老百姓而言,书法国画此类作品,自己喜欢,看着顺眼的就是好作品。无论名气,只关心价钱。老百姓买来,必悬挂于厅堂为家居增色。书法家的作品,看笔墨,看章法,看钤印,看出处,普罗大众那欣赏得来?除了说到价钱时发出一声惊叹外,大概还会嘀咕一句‘’写的不咋地‘’!所以说不管丑书俊书,有人认同,有人欣赏,就能活着。书法家写达官贵人喜欢的书法,老百姓写老百姓喜欢的书法,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各玩各的!
***都在骂他的丑书时,不知不觉,便掉入了他布下的陷阱。
大家知道王镛的名字,是通过他的丑书来知道的。而丑书,不过是他利用的一种炒作手段。给他买字的人,谁是奔着他的丑书去的?他卖字的时候,也不会用丑书给你。而是换成了真功夫给你写。
当今书法名声大噪的人都有谁?王镛,沃新华,王冬龄,曾翔。都是丑的代表人物。都是有真功夫的人。如果不是通过丑书来炒作,有谁会知道他们?没人知道如何能卖得出去他们的真实的好书?等你知道了他们的真实目的,人家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好好写字,被职位高而字不行的人压着,永远都无出头之日。便胡写乱抹的来曲线出名。他们的目的达到了。虽然骂声一片。其根本的症结,是这个组织的机制有问题。该骂的是协会里以职位排名气。以经济利益为主导,视买卖为成功。早已偏离了普及提高大众的书法欣赏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