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晟真的能一箭双雕吗?
史书上确实是这么说的,而且是正史,信不信由你。但射箭之术只是小道,长孙晟是北周、隋朝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又是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父亲,与突厥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有分化瓦解突厥、抵御异族入侵的大功。
长孙晟在《隋书》中有传记,年轻时就以善射闻名,“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趫捷过人。时周室尚武,贵游子弟咸以相矜,每共驰射,时辈皆出其下。”(《隋书》)
北周宣帝时期,长孙晟一次任副使出使突厥,送千金公主与突厥和亲。长孙晟与突厥可汗关系处的很好,在突厥停留了一年,经常共同外出游猎。一次有两只大雕在空中,突厥可汗拿出两只箭给长孙晟让他射,长孙晟趁着双雕争斗之际,发一箭贯穿了双雕。突厥可汗大喜,安排子弟贵族与长孙晟交好,希望学习长孙晟射箭的本领。
后来长孙晟在年近五十的时候又表演了一次弓箭本领,突厥可汗入朝朝见,双方比赛射箭,长孙晟六箭全中。又有群鸟飞过,隋文帝让长孙晟用弹弓射鸟,连发十石,“十发俱中,并应丸而落”。
长孙晟因为长期在突厥生活过,对突厥的内部关系、山川地理都很熟悉,在杨坚建立隋朝后,长孙晟上书杨坚,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对突厥战略,得到杨坚认可,并照此实施。
长孙晟凭着一条毒舌,不断的在突厥内部散布谣言,挑拨离间突厥各势力之间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突厥人开始内斗,突厥可汗直属势力也被削弱。开皇五年(585年),突厥归附隋王朝,北方边患缓解。
之后,长孙晟一直负责对突厥联系,并粉碎了之前北周和亲突厥的大义公主反隋企图,维护了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
开皇十九年(599年),长孙晟诱降突厥启民可汗(突利可汗),安置在朔州,万余突厥人归附,启民可汗成为隋王朝防御边患的第一道防线,加强了隋王朝在突厥各势力中的影响力。
开皇二十年(600年),长孙晟协助杨广出征突厥,在泉水上游下毒,突厥人死伤不少,战斗力大减。长孙晟乘机攻打,斩首千余,俘获人口百余、牛羊数千。突厥人非常畏惧长孙晟,“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
鼎盛时期的柔然,是一个怎样强大的存在?
柔然强大?能不能别搞笑?
看过《三体》的都知道一句话,高等级文明的外星人说地球人是什么?“你们是虫子”。这种侮辱性语言,代表着一种降维打击。
而在一千六百年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对柔然,说过同样的话。柔然的别称,就是拓跋焘发明的——“蠕蠕”,也就是虫子。
拓跋焘有底气这么说,不是没道理的。拓跋焘七次远征,顺手就分兵打了柔然七次。柔然只是捎带手挨揍,不是北魏的主要攻击对象。
即便如此,柔然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柔然可汗忧愤而死。
柔然存在的时间,与北魏高度重合。一个在北,一个在南。看似南北对峙,柔然有南扰,北魏也有北征。但柔然的南扰,是因为没得吃,不南下抢点,就得饿死。这是草原游牧部落一贯的作风。
而北魏的北征,则有点练手儿的成分,结果回手一记重拳,直接把柔然打残了。柔然下属的众多部落,也纷纷脱离其控制。
如果说面积大,柔然也就是个加强版的外蒙,囊括了贝加尔湖一带,最远也就是到中亚边缘。大概面积是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再结合其所处环境和时代,人口就更少了。所以,柔然并不大。
鼎盛时期的柔然幅员辽阔,是“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占据着曾经强悍无比的匈奴的核心地带—漠北地区,东起大兴安岭,南临大漠,与北魏对峙,西逾阿尔泰山,占有准噶尔盆地,与天山以南的焉耆接壤,北至今贝加尔湖,雄霸西域,势力一时无两。鼎盛时期的柔然战斗力也是十分强悍,曾经打的北方霸主北魏只能是在与柔然接壤的地区修筑长城,设军镇、置戍卒,以此来防御柔然的袭扰。
北魏立国初期,北魏雄主拓跋珪意欲一统中原,因此其国内的主力悉数调往中原,与后秦、后燕、西秦以及南燕、南凉等中原国家一较高下,无暇北顾。由此,曾经被北魏压制着喘不过气的柔然开始兴起,在部族首领社仑的带领下,柔然击溃敕勒诸部落,尽据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势力益振。再之后,社仑又率部攻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拔也稽,尽并其众。最后,随着北方最强大的敕勒诸部落、拔也稽部落皆被柔然所击溃,一时间因惧怕柔然的兵威,整个蒙古高原和周围诸民族都纷纷归附于柔然。
402年,柔然首领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建立柔然汗国。为了能与北魏相抗衡,社仑大力改革内部制度,将柔然由部落联盟带向了奴隶制阶段,并效仿北魏,立军法,置战阵,大力整顿军队,置统千人之军将和统百人之幢帅,实施严格的奖罚制度,勇猛杀敌者厚赏,临阵脱逃者杀无赦,据《魏书·蠕蠕传》载:社仑“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先登者赐以虏获,退懦者以石击首杀之,或临时捶挞。无文记,将帅以羊屎粗计兵数,后颇知刻木为记”。一时间,在社仑的带领下,柔然走向鼎盛,其所率之骑兵是威镇整个北方,连北魏都不敢触及锋芒。
从社仑、斛律至大檀,在这二十余年间,柔然汗国为与北魏争夺北方的绝对控制权,发生了大大小小二十余场战争,与北魏是势均力敌。当然,以柔然这等实力,虽然能让它称霸西域,但却不能撼动北魏这等中原霸主,所以为了能够抗衡北魏,斛律、大檀等柔然统治者,皆是奉行远交近攻的国策,对北魏实行绝对的战争政策,而对与北魏有间隙的,诸如后秦、北燕、北凉、刘宋等国,则实行联盟政策,利用他们来围攻北魏。
但是,毕竟柔然对于北魏而言,它只是一个较强大的部落,它虽能对北魏造成威胁,可这威胁却不是致命的,当时,因争霸中原的需要,北魏并未花大力气去对付柔然,对其多是实施“以守代攻”的决策。429年,随着北魏逐渐走向鼎盛,并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周边北燕、北凉等国再也对其起不到多大的威胁时,北魏终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柔然国,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分两路进攻柔然,柔然大败,其汗王大檀率部西走,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战后,拓跋焘率军追击,“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经此一役,柔然由盛转衰。
此后,因北魏的衰落与分裂,柔然在阿那瓌走向了短暂的复兴。依靠着北魏此起彼伏的内乱,阿那瓌趁乱占据了漠北、漠南之地,并击败了高车国,占据其大部分地盘,一时间,柔然是“部落既和,士马稍盛”,恢复了往日的一丝荣耀。再后来,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两国为了消灭对方,对阿那瓌都是极尽拉拢,而阿那瓌也乐于此,是两不得罪,安心的发展本国势力,并重用汉官,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知识,由此柔然是越发兴旺。
但是,好久不长,因突厥部的突然壮大,柔然陷入了亡国的境地。552年,突厥部首领伊利可汗求婚于阿那瓌,被阿那瓌拒绝,恼羞成怒的伊利可汗遂联合高车国,攻打柔然,阿那瓌不敌***。此后,一度复兴的柔然分裂成三部分,一部分在柔然王室庵罗辰等的带领下依附北齐,而留在漠北的分裂东西两部分,各尊其主,东部柔然奉铁伐为主,西部柔然奉邓叔子为主。
要想回答“鼎盛时期的柔然,是一个怎样强大的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柔然的国史等多个方面出发,才能比较全面的得出这个答案。
柔然,是一个在南北朝时期,从夹缝中崛起的部落,它是鲜卑族、突厥、匈奴等多个民族和部落混合而成的部落。
柔然的始祖和奠基人是鲜卑族的奴隶“木骨闾”,正是因为他才有了之后的柔然。
历史上的柔然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百年,但它的存在是北魏鲜卑族的一根“骨刺”。
鼎盛时期的柔然更是北魏的强大敌人,不断骚扰着北魏的统治,是一个让其他游牧部落害怕的存在。
接下来,慕慕将从柔然建立,发展等几个方面为大家进行分析一下柔然有多么强大。
“柔然”也被称为蠕蠕或茹茹,是北魏鲜卑族对他们的称呼。
蠕蠕,东胡之苗裔也,姓郁久闾氏。始神元之末,掠骑有得一奴,发始齐眉,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闾。
「木骨闾」者,首秃也。木骨闾与郁久闾声相近,故后子孙因以为氏。木骨闾既壮,免奴为骑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