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弓箭明明不能射穿盾牌,士兵为何拼命射盾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弓箭,如果没有,还是建议大家先玩一下,不然有些玄学的问题实在不太好说。
咱们首先得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弓箭实际上是没有瞄准这一说的,虽然现代弓箭上有***的光学瞄准器材和用于稳定弓体抖动的配种以及保证弓箭回弹时不会改变姿态的平衡杆,但这些东西在古代都是没有的。所以古代用弓时对射箭的姿势要求非常严格,不过说的是严格,但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玄学的东西,比如拉弓时一定要住够的直,让箭与人体尽量成一个标准的十字型,然后不管是上下俯仰还是左右偏转都劲量用腰部活动,人体手和上半身尽量不动,但怎么个标准法那就得看你自己的摸索了。其次前面不是说了嘛,古代的弓箭是没有瞄准这么一说的,所以箭射出求能不能中主要靠人的感觉,之前说的靠腰调节射击方位,手和身体的方位劲量不动就是为了形成肌肉记忆之后,将每次射出去的箭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样能更快的让人获得射击的感觉。
但不管怎么说,射箭能不能中其实是一个非常玄学的东西,毕竟靠感觉是绝对不可能精准的(不然现代也不用培养狙击手了),隔得近还好变量在可控范围之内,毕竟人体还有那么大只要蒙到人身上就行,如果隔个大几十米那就完全靠运气了,所以一个弓箭手在远距离上能射中啥并不去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他要做的就是对着感觉的大致方位发一箭,然后就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于是为了提高命中率,军队通常会找一群弓箭手密集的像目标发动齐射,这么多箭一起出去就是概率再低终归也会蒙中几根。所以这不是弓箭手愿不愿意射不射盾牌的问题,而是当时的战争形势就是这样。
古代作战中,弓箭的射击目标是对方的士兵,不是对方士兵手中的盾牌。估计,提这个问题的人,在电影或电视剧上看到的镜头几乎都是箭射在了盾牌上,误认为弓箭手没有去射人,而是在射盾牌。在冷兵器时代,弓箭通常有两种使用方式,也就是,既可以进行集群射击,也可进行精确射击。一般来说,集群射击没有具体的一个目标,而只对某一个区域范围进行密似飞蝗的放箭,在战术上起着威慑或扼制敌方军事行动的目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而精确射击正好相反,这种方式就有特定的攻击目标了。如果说,在集群射击中,一些弓箭手还可以滥竽充数的话,那对于精确射击的每个弓箭手来说,都应具备百步穿杨的本事,要有吕布辕门射戟那样的箭法。哦,有些扯远了,最后还是归纳一下箭射盾牌的话题吧。盾牌的目的就是挡枪档箭的,***剧中许多集群射击出的箭都落在了盾牌上,也是符合战斗防御原理的。无数的飞箭叮叮咚咚地落在了盾牌上,就是在展现冷兵器时代战斗的攻防过程,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一战术理念的具体反映。所以,箭射在盾牌上是符合古代战争的场景的,攻防并存嘛。如果一群持盾牌的士兵,被乱箭射得像刺猬一样,反倒不真实了,不符合攻防的战术原理了。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弓箭没有办法直接射穿盾牌,威力的发挥,主要靠一起发射弓箭以减缓敌军的进攻,迫使对方只能躲在盾牌后面,同时也有一定的概率击杀敌人。
比如宋朝和西夏作战时,面对宋朝军队的重甲阵,西夏兵就以弓箭的方式不停地射击。因为一下子发射的量非常大,不少宋军的耳朵,小腿等部位都被射中,这也导致宋军的进攻进度被严重放缓。
另一方面。因为弓箭的存在也弥补了其他武器操作复杂,射程不足等缺点。对敌人形成了威慑,对方冲锋的时候必须有一队人拿着护盾,这增加了对方的成本。
但是也有人会怀疑弓箭到底能不能射穿盾牌。因为弓箭和盾牌的发展是同步的,比如宋朝大量装备弓箭的时候,盾牌也已经进入到了铁盾,同时期的盾总是能够阻挡弓箭。况且古时候弓箭的威力并不能够一箭就把人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