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大脑?
大脑有两个区:长期记忆区和工作记忆区。①工作记忆区,主要是意识和思考区,做的是“加工”工作。②长期记忆区,主要是存储区域,它存储着大量事实性知识(事物真实情况的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也就是与原有知识链接的部分,通俗来说就是怎么办的知识)。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大脑会先调用长期记忆区来做决策,这样的效率最高。但长此以往也会犯经验主义错误,特别是你的记忆仓库长期不更新的情况下。所以,虽然大脑不喜欢思考,但还是不能让大脑太偷懒,还是要多进行思考。
一、大脑的运行机制是这样的: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启动的是记忆,不是思考。
大脑为了避免思考耗费精力,会让记忆来完成思考的事情,因为大多数问题我以前已经解决过了,不用重新开始思考,调用记忆库里经验,这样效率也会更高。比如说,你上班路上,该走哪条路,该在哪里换乘地铁,你自然而然的就去做了,指挥你行动的不是思考,而是记忆。
二、如何才能丰富大脑的记忆库呢?
上面内容,我们认识到了“存储的记忆”对大脑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如何才能把信息、知识存储到记忆库(长期记忆区)中呢?
关于记忆,认知科学有一个重要的原理: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也就是说,经过你深度思考过的东西,通常就记住了,而且大脑会把它放到长期记忆区。而没有经过深度思考的东西,通常只会放在短期记忆区。
关于具体的记忆方法,分享过太多了,比如检索记忆,间隔重复记忆,再比如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的编码定位记忆、***牌记忆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了看。
三、我们要想更好的思考,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是前提!
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大脑?有一位脑科学家说:“阅读,可以更好地锻炼大脑,进而更好地使用它。”
这么说的脑科学家叫茂木健一郎。他在东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曾任职于剑桥大学,现在是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
现代科学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借助脑电、含氧血红蛋白等生理指标,清楚地观测到儿童在阅读时的大脑活动。“阅读脑”的研究已经不是黑箱内的活动。研究表明,正常儿童阅读时,无论是何种语言,其左侧枕颞沟处(既视觉词形区)都会被激活——原来阅读真的可以改造大脑!
茂木健一郎博士认为书籍就是“大脑的健身房”,基于这样的观点,他撰写了《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一书。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书中,茂木健一郎博士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认为只要用对读书法,通过阅读,你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造大脑的思维结构,得到面对不同人生时的共鸣力、与他人愉悦交流的沟通力、用文字表达自我的写作力,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加从容与幸福。
那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呢?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认为关键点有7个。
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会让我们事半功倍,这其中包括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多增加有氧锻炼等方式,会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在书中还列举了如何造就我们优于常人的表现? 这需要训练优异的洞察力和记忆力。 书中通过神经科学,说明了情绪和记忆的关系,以及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 很多情况下,人大脑的情绪化问题,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工作。 会让我们无法以开放的胸怀领导他人,主要是因为镜像神经元,导致了我们触景生情,而发一些无名火。 其实,最终管理人,就是管理人的头脑,这也是书中提到的管理经验。 书中从企业文化角度,以及神经管理方法,来训练合理的情绪管理,让人达到最佳状态。
随着《最强大脑》节目的热播,各种大脑训练的方法也让人们趋之若鹜。一位刚刚参加完训练营的朋友跟我说,她的大脑就像被重塑了一遍。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特别好,这也许很多人想要通过训练 达到的目标。
很多记忆***强调“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要拿来记忆,”这句话并不是说“不要去记住任何东西”,多去思考事物之间的联接,才最重要。
理解这句话,我们要了解两个事实:记住一个事物,最好的方法,不是去强行记忆,而是将其纳入思考;我无需记住知识的细节,只需知道它的存在、位置,以及在哪儿能找到即可。
那么问题来了,相比在我们的已有笔记中搜索信息,到网上搜索信息,再筛选融合,岂不是效率更低?可以这样说,没错,但这个过程是必要的。
不断锻炼自身对信息的检索和整理的能力是必要的,不进则退。
互联网时代,更多地选择了Easy模式,不懂得地方上网百度一下了事,很少去感受和思考。我们过多地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了外部的系统,拱手让出了自己的主导权。久而久之,自己的大脑就被宠坏了。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大学学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方式。如果把老师教给他的所有知识都拿走,他剩下的就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个人是否优秀,不是看他现在拥有什么,而是如果夺走他的一切,把他放逐到一个全新的地方,他能否重建起现在的一切。
生存的能力,才至关重要。
罗胖说,这个时代需要的是U盘式的超级个体的存在。你是吗?你已经有多久,在依赖别人告诉你观点,而没有自己的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