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为什么好?
鹏誉轩笔庄认为:《兰亭序》妙手偶成,雄视古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用笔随心所欲而万法俱备,点画凌空蓄势,落纸极变化之能事,如全文有2O多个之字,都极尽变化,没有雷同。
《兰亭序》:全篇节奏自然和美,有如天成,点画之间,字字之间,行行之间,呼应顾盼有情,生机灵动,尽显晋人萧散自然之风神。
《兰亭序》:章法富有韵律,展卷让人有春风拂面的感觉。是中国书法历史上声名最为显赫,影响最为深远的书迹。自唐宋以来,习行书者,必临《兰亭序》,有的书家终身临习不辍。鹏誉轩笔认为,《兰亭序》作为行书第一经典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王羲之《兰亭序》,为什么那么好?一是词语句意好,二是书法好。这里只谈书法为什么好?从书法的笔法上看,是按照书法笔法逗转规律,即五个点的运转规律,写的《兰亭序》,而且创造了天下第一行书,至今无人超越,特别是“永“字的第一笔点的写法和“惠风和畅"的畅的第一笔竖的写法,创造了天下第一笔,天下一绝,奇趣无穷,奥妙无底,可欲不可求,书法用笔之精典。从字字结体规律上看,更是书法的韵律结合之美,其美醉人呀,几乎完美之致,开劈了书法的法是什么,书法的书韵是什么,奠定了书法的书意是什么!揭示了书法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是什么!充分体现自身的书法的气和韵,气韵如何合一的书写汉字的书法气场胸怀,从中可以悟其书道,悟其书理,悟其书法的法,给后人启迪,学习之法,定其之规,经典书法。
这么说吧,刚开始学写字,先临帖,写一段时间总觉的很盲然。思考中的疑问,为什么要这么写。
这时就找一些理论上的书籍,学结构。也就是把各种偏旁部首,初步写的有点字形,但要把它们对接起来,还需要很远的路要走。
到这时候再把一些各有特长的名人字帖,拿来练习分辨它们的优点,这是一段很长的距离。
也许今天的,和明天的看法不一样,审美观难以定调。经常性把一幅作品写出各种特长。在此关健的环节,根据本人的经验,就是临帖兰亭序。
它会把你带进改变各种不合理的境界,写出合乎自己性格,又有大众观点的作品。
书圣的《兰亭序》文美,字美,神美,被历代书家所赞誉,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八面出锋的行书令人惊叹。
本人也非常喜欢《兰亭序》,今以硬笔楷书写一版,向经典致敬。欢迎书友多交流。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草稿,当时王羲之与一众文人雅士汇聚兰亭,玩了一种当时文人雅士非常喜欢玩的游戏“曲水流觞”,就是把盛满酒的酒杯,放在弯弯曲曲的溪水中,让酒杯顺流而下,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要赋诗一首。
大家当时肯定是玩的非常嗨皮,诗也写了很多了,决定做成诗集留念,大家提议让王羲之为诗集写一篇《叙》。王羲之此时也正值酒至微醺,心情舒畅,于是提笔一气呵成,文如春风细雨,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其间有几处修改的地方,也被临摹者保留了下来,真迹我们是见不到了,不过大家一致认为冯承素摹本是最接近原作的,因为他用的是双钩添墨的方法,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作的风貌。
当时王羲之是在半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序》,正是无意间把作者最巅峰的书写状态发挥出来了,事后王羲之也非常满意,本想再仔细誊写正本,可是反复写了几篇都达不到那个效果了,就是那篇修修改改的草稿,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通篇叙文一共有二十一个“之”字,形态各异,没有一个重样的,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对文字高超的驾驭能力,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王羲之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唐朝李靖真的那么厉害吗?
李靖真的很厉害,有一首诗就是称赞他的厉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是他是瓦岗寨出身,原名徐世绩,后来改名李靖,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隋唐演义等,里面徐世绩到底有多厉害。
二是李世民其实一直是用着他,也在防着他,通过其他将领制约着他,包括侯君集等。
李靖不够程咬金他们名气大,恰恰是因为太厉害了。他如果名气再大一点,即使大度如李世民也得想想,这个这个家伙,没完了,是吧。想干嘛呢,嗯。包括他自己和李世民,大家都怕他功高震主,所以,才有意淡化他的名气的。李靖军事才华,非常强悍。稳稳当当的封建王朝十大名将。
李靖的能力,有灭国之功勋,骑步水战皆胜,***俱为名将,理论著书传世,这些能凑全的世间罕有,除上面这些外更牛的是两次站队都错,还都不被清算,不被投闲置散,可见其才能被认可到什么程度,最后更难得的是功高不震主,能得善终。
李靖在军事上的厉害,可以说就算不是历史第一,那也是历史前几。与卫青、霍去病不同,李靖行军并不拘泥一种风格,往往是随机应变,天马行空,正奇合一。要说李靖为什么名气没那么大,其实主要也怪他和李世民同个时代。李世民是什么人物?***的评价我觉得很在理: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可别把李靖看做电视剧里的那样窝囊,就如可别低估武则天的政治智慧,而过分高估颜值。
这里先给大家讲个历史小故事,关于李靖与侯君集的。
话说,李世民曾经让李靖教侯君集兵法,结果侯君集学了一段时间后去找李世民告状,说李靖每次兵法教到精髓后就不肯教了,分明是想造反。
李世民一听,“有点意思”,就叫来了李靖问话,结果李靖回答道:“我教侯君集的兵法都已经足够平定四方了,这还不满足。他还想学更多,侯君集才是想造反!”
这个例子我们不能孤立的看,要知道刘邦活着的时候,除了韩信是个威胁外,其他诸侯王基本只有被刘邦收拾的份,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朱棣其实军事才能也就显露的一般。那李世民呢?在李世民领军能力也是震古烁今的情况,依然让另一个兵法优秀生侯君集觉得李靖有足够造反的军事造诣,大家说这李靖什么水平?
那么李靖的军功如何呢?
其实我们用李世民的说法就可以了:南边平定吴会,西边平吐谷浑,北边扫清突厥。
唐朝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曾经有一种说法,叫在唐初,你没有灭过国,都不好意思称自己的名将。而在唐初,特别是李世民上位后的贞观年间,唐朝对外的几次重大灭国之战,特别是灭突厥之战中,李靖发挥着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靖
李靖是标准的名门之后,名将世家。他的父亲是李诠是隋朝的官员,曾经担任过赵郡太守的官位。舅舅韩擒虎也是隋朝名将。李靖从小就受家庭的影响,有充足的***供其学习,所以是文韬武略无不精通,与他的名将舅舅谈论军事,往往有自己独特高明的见解,这也让韩擒虎感叹不已,称其有吴起之才。
在隋朝当了一段时间普通官职后,恰逢隋末乱世,李渊暗中做准备,打算起事,被李靖潜回长安告密。后来李渊在晋阳起兵,迅速南下占领了长安,李靖被俘,在被处斩时大声为自己鸣不平,他的才华得到了李渊父子的赏识,于是到了李世民账下效力。可以
李靖
***建立后,国内群雄割据,李世民素有军事才干,因此被李渊授予开府之权,开始重视军功,李靖也因为杰出的军事才干开始异军突起,暂露头角。在平定萧铣的战役中,李靖先后立下大功,被李渊亲自下诏声称赦免他此前的所有过错。并因功升为上柱国,永康县公。
后来李靖又辅佐李孝恭征讨岭南,平定反叛的杜伏威部将辅公佑。在这些战役中,李靖靠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均立下了大功。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上位后,太宗皇帝一代明主,雄心万丈,李靖这样的军事天才更是得到了充分发挥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