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怎么练才能出体呢?
题主所谓的出体,其实就是书法里面讲的出帖,学习书法需要临帖,临帖的最佳状态就是“入帖”,入帖指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帖练习,自己的书写能够达到酷似原帖的效果。
说白了就是去模仿古代书法家的字体,能够和他写的一模一样,甚至说可以用他的书体书写,这一点,宋代的书法家米芾做的很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自己40岁以前都在秘方古人的书法,称自己是“集古字”。
入帖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要不断的去临帖,去模仿,忘掉自己以前的书写习惯,重新获取一种新的习惯,寻找一种新的书写规则。
入帖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出帖,写出自己的风格。
出帖是指的自己的书写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不被字帖完全束缚,想向一个更好的层次发展,想要创新,写出符合自己是审美的书法作品。这也是每一个书法家的追求和目标。
入帖越深,出帖以后才能写的越好,出帖必须要以入帖为基础,通过临帖扎实自己的用笔基础,锤炼自己的笔法,开拓自己的视野,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出帖。
出帖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它是强求不得的,你的功夫不到家,即使想写出自己的风格也是不可能的,等你真的理解帖熟练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可以写出自己的风格了。这个没有太多的技巧。
临帖考验一个人的模仿能力,而出帖则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这都很重要,想要写好字,二者都要重视。由于个人的差异,个人出帖的时间不一样,我个人认为出帖越晚越好,把基础打扎实,出帖的成功率才会更高。
小编这么问是有问题的,应该说是怎么才能写出自己的面貌,或者风格!书体一般是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且学习的人多了才能称书体!历史上称上书体的也就二王,欧颜柳赵这几家!写出自己的风格其实很容易,人天生就是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很多是不入流的,所以还得多加临贴,习百家之长,融入自己的身体,自然而然有自己的风格!如果想成为某体,那得出类拔萃,学你的人多了就变成某体了,目前而言,几乎不可能做到,得经过历史的检验才能实现。所以还是踏踏实实临贴吧。
民间通常把写得规范、有点根基的字称为“有体”。“嗯!这小子练过字,有体。”人们常常这样赞场一个字写得好的人。
“体”的高低,又可以分三个层面:
其一、没练过字,但较一般人写得有特点,这叫“我自体”。
其二、练过字,能清晰表现练习的书体,这称“有体”。
其三、临遍诸体,既不特别像哪一体,又特别像哪一家的,是为“出体”。
练字要想出体,就必然要先入体。
入体就要先宗法一体,全面深入学透这一体的细技末节,做到惟妙惟肖。
在此基础上,广泛学习诸家诸体,多写多读。这也是贯穿一生的学习过程,需不断反复深入。
最后,说得简单做却难。取决于自我的悟性、功力、见识。。。水到渠成,自然能出体了。
[临池管窥]谢谢浏览!
其实我们学习书法对于这个问题大可不必考虑,虽然写出自我是最高级的目的,但更多的是水到渠成的事。
就像米芾那样集字成家的路子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典范,米芾自己也说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谈到自己的学书经历是说:我自己一直到了成年时之岁,书法还没有自己的风格,于是有人说他的字是"集古字"。其实,我只是通过临摹和背临来汲取各家书法的优点或长处,然后并将其融会贯通而已。在到了人书具老的时候,就能够形成自己独具的书法风格,真正做到入古出新。这时候很多人见了我的书法作品,竟然不看不出来我是师承哪一家的字了。一般来说,学习书法要想象题主所谓的出体,米芾的做法足以供我们借鉴。
对于初学书法者来说,甚至一般些的书法家,基本上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学习书法最忌心躁气浮,安不下心来,或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真正意义做到书法创新,成就一代大家者一个时代也出不来几个人,再说那基本上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我们只要喜欢热爱书法,能够坚持不懈的临摹学习下去,自己的书法水平不断提升,到了一定的阶段或境界,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书体。成名成家的思想是好的,但不可绝对化,有想法和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对于书法家来言,还是务实一些最好。
临摹更重要,基本功扎实,熟悉你喜欢的书家的生平简介,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有多少个写法,此时他的心路历程是怎样。学会背字,下笔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久而久之,必然出体。
楷书临柳体,接下来想练行书,临哪家行书帖较好呢?
一句话,学习行书必须要从晋人入手,学习晋人历代公论要师法“二王”,师法“二王”最佳门径是临习王羲之的《圣教序》。
东晋行书达到了理事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
古人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能学到中等水平。所以要学最上乘的,就必须从晋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仅得其下”了。
为什么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呢?
书法在东晋时期实现了第一次文人化过程,任何实物一旦文人化了,就上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从思想上说,人们普遍***和反对汉代以来独尊儒术而形成的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追求道家的自然无为,追求个人生命的体验,即所谓“越明教而任自然”。社会时尚由重道德功名和学问而转向了重个人才情气质、风貌和精神追求。
从行为来说,由于常年的社会***,上层的互相残杀,使士大夫阶层为求自保,开始躲避政治,厌倦政事。转向以老子、庄子、《易经》为内容的清淡。
从思想语言的载体——文字书写来说,从汉代严整方正,以直线为主的隶书,转向了自由流畅,以曲线为主的行书,草书。而且可以看出这一转换正与玄学相一致,即行草书的自由奔放和洒脱离隶书一比一画的真实越来越远,离心灵越来越近,从而成为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