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的艺术特点是什么?怎样学习?
《石门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即148年刻。此碑二十二行,每行三十至三十一字不等,现存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书写率意,没有雕琢刻意的痕迹,在结体上,自然安置,较少一般隶书框架形式压束,章法上任其自然,整体风格浑厚高古,疏秀灵动。
《石门颂》风格独特,并不适合初学,可在学习曹全、礼器等后,再学石门颂以丰富笔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学习钢笔隶书的最佳典范——《石门颂》临习指要汉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数量之大,风格之多,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每通碑皆有每通碑之风格面目,“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学习钢笔隶书究竟以哪一种汉碑为范本?有人主张先学遒丽平正的《乙瑛碑》,有人却先学朴拙方俊的《张迁碑》,又有人喜欢习飘扬雅逸的《曹全碑》,各有道理。其实,通通汉碑都精彩,要我说,从钢笔书法的工具和特点出发,以瘦劲奇放的《石门颂》为隶书入门的最佳典范为好。因为《石门颂》用笔细劲,结字多变,平正中又具变化,以骨气和韵味兼长,适合用钢笔来表现。
一、《石门颂》总体风格简析
《石门颂》为东汉刻石中的一支奇葩,它自然、奔放、朴拙、雄强、清新。为汉碑中之神品,历来为书法金石家所赞赏,被称为“隶中之草”。罗复堪诗云:“高超奇逸石门颂,胆怯何由敢问津,合与孟初称草隶,苦心力学莫因
循。”杨守敬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石门颂》集各种书体之优点,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结体,行书的意态,草书的趣味。学写《石门颂》,既要把握其用笔中锋,纤细而有力度,平正朴拙之风格,更不可乎视其平中
寓奇,变化夸张之特点,要由平入奇、由巧渐拙,努力寻求其开阔纵放,飘逸新奇,健劲姿肆的不凡境界。
二、《石门颂》用笔分析
《石门颂》在崖壁上书写镌刻,形成了奇特的遒古婉蜒的笔法,这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它虽为摩崖碑刻,却较少森严肃穆的庙堂气象,而多了些迭宕野逸的山林之趣。其用笔多沉厚,圆入圆出,多用中锋,含而不露,颇类秦篆,圆劲而纵放,飘逸而多恣。《石门颂》多系一分笔书成,善用锋尖,提笔运行,因而笔画极为细劲,但由于善于藏头护尾,却不显单薄,颇有沉厚之意。
用钢笔临写《石门颂》,用笔取其细劲易,得其沉厚难,要善于藏锋回笔,注意轻重提按的处理。要写得有金石趣味,则可加入少许颤笔。如下图所示:
三、《石门颂》结字分析
《石门颂》结字的特点在稳衡中极尽变化之能事,以“险”取胜。因字立形,或取横宽之势,或显纵长之姿,率意天真,妙趣天成。内敛外放,险中取平,正中寓斜,欹中取平,变化多端,耐人寻味。叉通这笔画的挪移和增减,使
字形更加美妙奇特,令人耳目一新。有的竖画垂下特长,如汉简之率意而为,夸张大胆,令人叹绝。用钢笔临此碑,要注意其结字之丰富多变,或横或纵,或收或放,要因字成形,取其自然之美,先求形准力至尖端,中宫收紧,四面如意。如下图所示:
"三百年来习汉碑者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一一清.张祖翼。
《石门颂》是著名东汉摩崖刻石。歌颂了东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有"隶中之草″之誉。用笔奔放伸展,圆笔居多,笔画瘦硬,粗细均勻。像篆书线条一样,注重中段厚实的表现。圆劲流畅,像熔金流淌。折法有方有圆,还有的折画断开不相连,字形叁差错落,不拘一格,古朴豪放。
有的字结构多有异趣,如"命″、"升″、“诵″等字竖画很长。像竹木简犊的写法。
清末民国书法家康有为评:"餐霞冲***绝人烟,古今谯可称书仙?石门崖下遗摩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以上图片为石门颂拓本)
(石门颂原石)
下图是书法家龚望先生临的《石门颂》,他曾遍临汉碑,尤好《石门颂》。创新于法度之内,字形四周伸展,疏密有致,用笔生涩迟拙。苍茫浑厚。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石门颂作为汉代摩崖隶书精品,其艺术特点网络上到处都是,没有什么回答的价值。对于怎样学习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学书经历,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临摹字帖是书法学习不变的唯一途径。对于石门颂的临写,因为是摩崖,我认为不要一味追求外形的像,要注意体会其神韵,可以参照一些大家的东西,进行学习。附上洪老师的临帖供参考。
当今,写《石门颂》者不多,写得好者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时候,出现了散乱欹斜,那就更谈不上洒脱大度了。
临习《石门颂》的时候,实临务必要追求形似,意临则是建立在扎实的实临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因此,“认真”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人在实临阶段能够认真,一旦开始意临,便濡毫泼墨随意挥洒,把实临时学到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石门颂》意临的几个思路。
前后相同字的换位运用
意临的第一步,是前后相同字或者特点的转换应用:
《石门颂》当中重复的字很多,他们的形态大抵不会完全一样,甚至有巨大差别,我们在写到这个字的时候,要想着帖中这个字其他的表达方式,并靠着这种记忆,表达出来,其实就是相同字不同样式的换位。这是加深印象,学以致用的第一步。
不同特点的换位应用
同样是包围结构的字,外轮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我们在写“开”字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闵”字的外框放进去?又可不可以用其它的字框形式?不但笔势要有这样的处理思想,结构也是一样:
我们在写左边走之旁的时候,脑子里会不会想到右边的赵字的形态,会不会想到把走之旁处理为“”变为左右结构,又会不会想到把右边的赵字,变为左部的半包围结构。这是灵活变换,学而有创的第二步。
特点的夸张、以及反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