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结巴口吃严重的人?都有什么故事?
史书所载,未尝阅读明记之,不敢妄言,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倒有两部评书中有两个人物,口吃连连,十分有趣,推荐阅读,
《说岳全传》中牛皋之子牛通。
《明英烈》中的朱沐英,形象丰满有趣。
口吃之人,世上多矣,由于语言障碍,与人沟通不便,常为他人耻笑。成名更是不易,名动天下者,实属不群之才。
老刘爆品会 随笔
口吃是一种习惯性的言语缺陷,指说话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平时俗称结巴或磕巴。其实在古代中国,患有口吃的名人有很多,如战国的韩非,汉代的周昌、司马相如、李广,魏晋南北朝的魏明帝曹叡、成公绥、左思,隋唐五代十国的卢楚、陆羽,宋辽金元的崔公度、王汾,明宪宗朱见深,晚清的敬安等。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李广武艺高超,善骑射。长期镇守北方边防,先后与匈奴作战70余次,用兵神速,作战勇敢,匈奴人称他为“飞将军”。李广为人质厚少言,爱士卒,得赏赐均分部下。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均为之垂泣尽哀。
李广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至死都未能封侯。或许,这与李广的口吃有一点关系。司马迁说:“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班固亦云:“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汉书・李广苏建传》)。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韩非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才华颇受秦始皇赏识,写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在公元234年出兵攻打韩国,向韩国索要韩非,韩王不得已让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在狱中毒死韩非。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用。
结巴又称口吃,是一种语言障碍,表示说话结结巴巴,说话困难不利索的样子。
历史上有个“期期艾艾”的成语典故,这句成语就来自“期期”和"艾艾”两个故事,“期期”是指汉初周昌,据《汉书·周昌传》载,汉初有个将军,名叫周昌,是与汉高祖刘邦同乡(今江苏沛县人),他跟随刘邦反秦立汉,颇有战功,被封为汾阴侯”。刘邦做了皇帝(汉高祖) ,他官封“御史大夫”。周昌这人性情急燥,敢于直言,但是由于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那时,汉高祖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刘邦连带也喜欢起了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就想废掉吕后所生的长子刘盈的太子名号,改立如意为太子。这吕后当然不愿意,对刘如意母子恨之人骨。不过按照封建传统礼制,改变太子的嫡长制也是不合理的。此时急性子的周昌对刘邦废改太子的打算也大为不满,他怒气冲冲地对高祖说: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
其实周昌所说“期”字 是指"綦” , 作“极”的解释,綦本来也不需要重叠使用,可是因为周昌口吃,所以说成了“期期",闹成了笑话。
另外的“艾艾”是指邓艾,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三国时,魏将邓艾曾为“镇西将军”,统帅陇右各军,屡次攻蜀有功,封为“邓侯"。最后***取奇兵突袭,攻破险关绵竹,兵临蜀都成都,逼迫蜀后主刘禅投降。邓艾也因口吃, 自称“艾”的时候,往往说成“艾艾”,司马昭曾同他开玩笑,问道: "你老说艾艾' ,究竟有几个艾?”邓艾回答也得巧妙:“凤兮凤兮,还不只是一凤!”
后来,人们便把期期和艾艾合成一个成语。形容口吃的人吐辞老重复,说话不流利。